关于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暨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指南

2025-3-22 15:38| 发布者: 中国文化| 查看: 139| 评论: 0

摘要: 秉持儿童优先理念,以儿童健康为中心,以儿童需求为导向,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获得医疗保健服务更加便捷,看病就医更加舒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医疗机构改造空间环境,提升服务品质,健全工作机制,促进社会支 ...


 

附件

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指南

 

建设维度

建设内容

儿童医院

综合医院

中医医院

妇幼保健机构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省级、地市级

县级

就医

空间

友好

1.医疗机构建筑物外部设计和内部装饰,融入趣味化设计元素,采用多元化色彩表达。

2.适当增大走廊、候诊区、休息区面积。

3.在院区内设置儿童“游戏角落”和“阅读空间”。

4.配备饮水、就餐、零售等生活便利设施。

 

5.合理规划门诊布局,优化就诊路径,设置导诊、咨询、检查检验预约、缴费、查询等“一站式”服务中心。

 

6.导诊标识标牌清晰易懂。

7.门诊区域实施适儿化设计和改造,适当降低就诊台、采血窗口等设施高度。

8.就诊区域配备母婴室、婴儿整理台、儿童座椅、家庭厕所。

9.卫生间设置幼儿专用大小便设施和洗手池。

就医空间友好

10.分区设置儿童保健与儿童疾病诊疗区域,加强通风消毒。

11.儿童病房配置符合标准的儿童专用病床,保障每张病床充足使用面积,卫生间配备儿童专用马桶和热水系统,完善洗浴、通风、防滑、照明、取暖、紧急呼叫等功能。

 

12.儿童病房双人间、三人间达80%以上,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适当增加单人间比例,开设家长可陪护的家庭化病房。

 

13.儿童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6m²,儿科有陪护病房每床应当配备护士≥0.4 名,无陪护病房每床应当配备护士≥0.5 名;新生儿科无陪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应≥3m²,新生儿科有陪病室应一患一房且每床净使用面积≥12m²。新生儿科病室医师人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数之比≥0.3 名、护士人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数之比≥0.6 名。

 

14.加强病房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和安全防护设施配备,增设儿童“关爱空间”,家长或医护人员陪伴住院患儿在此阅读、游戏和亲子互动。

 

15.室内通道设置儿童扶手,地面采用防滑及软质材料,适当加高窗台、护栏。

16.重点部位和区域配置视频监控、紧急报警、防护栏杆等安全设施。  

17.优化医疗机构院区内外交通布局,设置人行道、机动车专用道及减速设施,实行人车分离。

 

18.定期清洗消毒公用设施,巡护检查室内外活动场地、道路中央井盖、道路两侧树池等点位。

健康服务友好

19.妇幼保健机构突出以儿童健康为中心,打破“防”“治”科室分设格局,组合设立儿童保健部,按照儿童生长全过程优化服务流程,整合医疗保健服务内容,构建系统连续、防治结合的服务模式。

 

 

 

 

20.儿童医院聚焦儿童疾病诊断治疗,以患儿为中心,临床科室相互配合建立多学科诊疗服务模式,构建儿童重大疾病和常见病救治优势。

 

 

 

 

 

21.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将涉及儿童诊疗的相关科室聚集在一起,建立儿童门诊、检查、住院、康复等物理空间相对集中、诊疗服务相对连续的儿童诊疗区域。

 

 

 

 

2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化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儿科门诊设置,实现布局合理、数据共享、服务连续。服务能力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 版)》B 级以上。

 

 

 

 

 

23.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落实分时段预约。

24.结合儿童就医特点合理安排号源数量,为医患沟通预留充足时间。

 

25.弹性调整门诊时间,疏解高峰时段就诊压力。

26.优化门诊流程,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一次就诊付费一次”,减少患儿就诊等候。

27.常规检查检验结果当日反馈,减少就诊挂号次数。

28.针对儿童呼吸道疾病季节性就诊高峰,加强资源配置和科学调度,在挂号、检验检查、取药、输液等环节采取措施优化服务流程,推行“先检查后诊疗”。

29. 推广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服务,促进出生后立即母婴皮肤接触、晚断脐、早开奶、袋鼠式护理等核心措施落实,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此项要求针对设置产科或新生儿科的医疗机构)

 

30.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06 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推动体格生长监测、营养喂养指导、心理和行为发育评估、眼保健和口腔保健、听力障碍筛查等服务落实落细。

 

 

 

31.将儿童健康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儿童保健服务包。

 

 

 

 

 

32.强化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

 

 

 

 

33.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期上门指导托育机构和幼儿园,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宣传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防控措施。

 

 

 

 

34.加强学龄期儿童保健服务,促进医校协同,妇幼保健机构等医疗机构配合中小学校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聚焦贫血、肥胖、近视、心理异常、脊柱侧弯、龋齿等儿童主要健康问题,开展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35.提升儿童急诊急救能力,健全院前、院内快速响应和衔接机制,畅通绿色通道。

 

 

36.根据患儿病情,建立分级救治流程,急危重症患儿“优先救治、后补手续”。

 

 

37.完善多学科诊疗制度,扩展多学科诊疗覆盖的专科和病种,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

 

38.建立健全日间手术服务制度,拓展日间手术种类和数量。

 

 

39.加强中医儿科或中医儿童保健门诊建设,设置儿童中医诊疗区。

 

40.对中医诊疗特色突出、疗效确切的儿科疾病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进行诊疗。

41.设置小儿外治室。

 

42.对发热、咳嗽、鼻炎、食积、腹泻、遗尿等儿童常见病,推广应用小儿推拿、中药药浴、穴位贴敷等中医药适宜技术。

43.利用公众号、网站等新媒体开展线上科普。

44.结合儿童节、爱眼日、爱牙日、母乳喂养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线下宣传,普及儿童疾病防治知识。

45.妇幼保健机构加强孕妇学校、家长课堂建设,从生命起点普及科学知识。

 

 

 

 

4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社区、进家庭开展儿童健康教育,提升儿童及家长健康素养。

 

 

 

 

 

工作

机制

友好

47.将建设儿童友好医院的目标和策略纳入医疗机构发展规划,成为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8.秉持儿童优先原则,将政策和资源优先用于儿童健康相关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提供。

49.通过热线电话、网上留言等多元化方式,倾听儿童及家长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日常管理与服务。

50.门诊患儿家长满意度≥90%

51.住院患儿家长满意度≥90%

 

 

52.重视学科带头人及骨干人才培养,支持医务人员参加儿科医师转岗培训和儿童保健人员培训。

53.加强儿科、小儿外科以及儿童营养、眼保健、心理保健、口腔保健等专科人才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儿童医疗保健人才梯队。

☆☆

 

 

54.加强儿科建设,推动绩效工资分配向儿科倾斜。

55.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儿科医师,在职称晋升和主治医师岗位聘用中给予适当倾斜。

56.提供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以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儿科专科联盟为载体,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等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57.优化服务流程,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围绕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一定比例专家号源、住院床位和预约检查等资源。

5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借助上级医疗机构的支援帮扶,采取科室共建、联合门诊、专家工作室等方式,针对性加强儿科、儿童保健科等科室建设,提高基层同质化服务水平。

 

 

 

 

 

社会

支持

友好

59.健全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制度。

 

60.加强医务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为患儿和家长提供病房陪伴、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等服务。

 

说明:

1.《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指南》从就医空间友好、健康服务友好、工作机制友好、社会支持友好四个维度,对医疗机构相关工作提出要求。

2.表中标示“★”的条款为核心条款,标示“☆”的条款为基本条款,未标示的表示该项条款对本类医疗机构不作要求。其中,儿童医院核心条款12 项,基本条款37 项;综合医院核心条款11 项,基本条款38 项;中医医院核心条款14 项,基本条款36 项;省级、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核心条款11 项,基本条款41 项;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核心条款9 项,基本条款40 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心条款10 项,基本条款26 项。

3.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每类医疗机构均需达到对应的全部核心条款。同时,儿童医院需达到29 项以上基本条款,综合医院需达到30 项以上基本条款,中医医院需达到28 项以上基本条款,省级、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需达到33 项以上基本条款,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需达到32 项以上基本条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达到21 项以上基本条款。

12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