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经补足液体、纠正酸中毒,组织灌注仍不足者,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注意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出现高血容量和急性肺水肿。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5 岁以下儿童注意补锌。急性肾衰竭符合血液透析指征时给予血液透析治疗。 (三)病原治疗。 抗菌药物治疗能缩短腹泻及排菌时间,减少液体丢失量。抗菌药物包括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首选口服给药,呕吐严重或无法口服的静脉给药。 1.氟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成人1g,单次口服;8 岁以上儿童:15mg/kg/次(最大剂量不超过500mg),口服,2 次/天,疗程3 天。 左氧氟沙星:成人500~750mg/次,口服或静滴,1 次/天,疗程3 天。 2.四环素类。 多西环素:成人100mg/次,口服,2 次/天;8 岁以上儿童2~3mg/kg/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00mg),口服,2 次/天。疗程3 天。 3.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成人1g,儿童20mg/kg,单次口服。成人500mg,静脉滴注,1 次/天,疗程3 天,或第1 天500mg,第2~5 天250mg,静脉滴注,1 次/天。儿童10mg/kg,静脉滴注,1 次/天,疗程3 天,或第1 天10mg/kg,第2~5 天5mg/kg,静脉滴注,1 次/天。 红霉素:成人250~500mg/次,口服,4 次/天;儿童10mg/kg/次(最大剂量不超过500mg),口服,4 次/天。疗程3 天。 (四)中医治疗。 霍乱之核心病机是秽浊疫邪闭阻中焦,扰乱胃肠,遂成暴泄呕吐,可迅速出现气随津脱,进展为脱证。临床可按吐泻期、脱水期、恢复期论治。 1.泻吐期。 (1)中焦湿热证。 临床表现:吐泻骤作,吐物有腐臭,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糙,脉滑数。 推荐方剂:黄芩定乱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黄芩15g、黄连10g、蒲公英30g、姜半夏9g、陈皮10g、姜竹茹10g、吴茱萸6g、滑石30g(包煎)、栀子10g、淡豆豉15g。 煎服法:每日1 剂,水煎服,每次100~200ml,每日2~4次,口服。以下煎服法相同(如有特殊,遵医嘱)。 (2)寒湿困脾证。 临床表现:突然泻吐,胸脘痞闷,渴不欲饮或喜热饮,体倦思睡,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推荐方剂:藿香正气散。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苏叶9g、藿香10g(后下)、白芷9g、桔梗6g、姜半夏9g、陈皮6g、厚朴9g、大腹皮10g、白术10g、茯苓20g、炙甘草6g。 2.脱水期。 (1)亡阴证。 临床表现:吐泻较剧,气阴两虚,皮肤潮红,干瘪微汗,身热口渴,腿腹抽筋,腹胀尿闭,舌质淡红,苔黄或白且燥,脉细数。 推荐方剂:生脉散。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西洋参15g、麦冬20g、五味子10g、黄连10g、白芍15g、炙甘草6g。 推荐中成药: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 (2)亡阳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眼窝凹陷,声音嘶哑,形寒肢冷,冷汗淋漓,手足螺瘪,筋脉痉挛,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推荐处方:附子理中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制附子10g(先煎)、干姜9g、肉桂5g、党参30g、炒白术15g、黄连10g、炙甘草10g。 推荐中成药:参附注射液。 3.恢复期。 临床表现:乏力倦怠,胃纳不佳,精神不爽,午后微热,舌淡胖,苔薄腻,脉细。 推荐方剂:七味白术散。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党参30g、茯苓30g、炒白术15g、炙甘草10g、木香10g、藿香10g(后下)、葛根30g。 十一、解除隔离标准 患者症状消失后,隔天粪便培养一次,连续两次粪便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对于慢性带菌者:粪便培养连续7 天阴性,胆汁培养每周一次,连续两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十二、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 医务人员应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防水鞋套、戴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敷料等严格消毒,厕所、便器或盛装容器每次使用后应及时消毒。对污染的房间、厕所、走廊等环境表面,应先消毒再清除明显的排泄物。患者的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进行处理。患者出院后应对收治病区进行终末消毒。 十三、预防 (一)一般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尤其在霍乱流行季节以及到霍乱流行地区旅行,不喝生水、不吃生冷或未烹熟的海鲜、水果、蔬菜等。 (二)疫苗接种。 在霍乱流行地区居住的人员,无疫苗接种禁忌症者可接种霍乱疫苗;到霍乱流行地区旅行和工作的人员,建议提前3 周或4 周接种霍乱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