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医治疗。 炭疽的核心病机为毒热疫邪经口、鼻、疮口侵于肺、肠、肌腠,热盛肉腐,发为喘促、吐泻、疮痈。临床分为疫毒初起、疫毒炽盛和余毒未尽三型论治。 1.疫毒初起。 临床表现:皮肤无痛性小丘疹,或单个或多个,多痒而不痛,全身有轻微发热及不适,舌红,苔黄,脉浮而数。 推荐方剂:仙方活命饮。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金银花30g、黄芩15g、连翘15g、赤芍15g、防风10g、当归10g、浙贝10g、天花粉10g、乳香6g、没药6g、陈皮6g、甘草6g。 煎服法:每日1 剂,水煎服,每次100~200ml,每日2~4次,口服。以下处方服法相同(如有特殊,遵医嘱)。 外治法:宜消肿解毒类中药外敷。 2.疫毒炽盛。 临床表现:水疱其色暗紫,破溃结痂,其色黑似炭,疤形凹陷,形似鱼脐;疮周肿胀弥漫,伴有水疱,发热寒战、头痛身痛等证;或疮面干涸、黑腐不脱、伴有壮热、神昏谵语、痰鸣气喘;舌红,苔黄,脉数。 推荐方剂: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清营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5g、金银花15g、连翘12g、赤芍10g、丹皮10g、黄连10g、黄芩10g、生地15g、玄参10g、麦冬10g、甘草6g。 推荐中成药: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 外治法:宜消肿解毒类中药外敷。 3.余毒未尽。 临床表现:逾时1~2 周,腐肉分离,渐至脱落,疮面色红,肿胀渐退,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皮肤炭疽的后期可参考此型论治) 推荐方剂:托里消毒散。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生黄芪30g、人参15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5g、白芷10g、浙贝母10g、炒白术10g、茯苓10g、连翘15g、金银花15g、桔梗10g、皂角刺10g、甘草10g、天花粉20g、丹参10g、乳香5g、没药5g。 外治法:宜用生肌类中药外敷。 十一、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炭疽病例的隔离原则。 应就地隔离治疗,避免远距离转运。 疑似及确诊病例应分开隔离。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单人 单间隔离,确诊病例可多人同室隔离(床间距>1 米)。活动 应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尽可能减少其他人员接触。患者 (二)炭疽病例的隔离管理。 1.皮肤炭疽按照乙类传染病隔离管理,对皮肤炭疽患者的皮损原则上不做病灶切除和引流,如果有清创引流指征,必须在严格做好消毒隔离的条件下或者在负压手术间内进行操作。 2.肺炭疽病例严格按照甲类传染病隔离管理。进入肺炭疽患者隔离病室的工作人员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执行空气隔离加飞沫隔离,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帽子、穿一次性隔离衣或防护服,并根据诊疗操作暴露风险选择手套、鞋套/靴套、护目镜/防护面屏等防护装备,严格执行手卫生。在对患者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时,佩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尽可能使用一次性诊疗用品,对于复用诊疗器械应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 (三)炭疽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管理。 肺炭疽病例的密切接触人员应接受14 天医学观察,期间每天测量体温和询问健康状况,出现症状者应作为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四)消毒。 一般污染物品用1000~2000mg/L 含氯消毒液浸泡30~45分钟;有明显污染物时用5000mg/L 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60分钟,然后按规定清洗,灭菌。环境、物表应及时消毒,用0.5%过氧乙酸或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若有明显污染物时,随时消毒,用0.5%过氧乙酸或2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患者使用后的感染性织物,需重复使用时应专包密封,标识清晰,先灭菌或消毒后再洗涤。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消毒可使用2000~5000mg/L 含氯消毒剂或500~1000mg/L 二氧化氯或相当有效氯剂量的其他消毒剂,洗涤消毒应不少于30 分钟。终末消毒可采用3%过氧化氢按照20ml/m3 气溶胶喷雾,或过氧乙酸按照1g/m3 加热熏蒸,湿度70%~90%,密闭24 小时。 炭疽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医疗垃圾应消毒后焚烧,尸体应按照规定处理后火化。 十二、出院标准和解除隔离标准 皮肤炭疽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皮损全部结痂硬结,周围皮肤无红肿,可出院居家隔离直至痂皮脱落。 其它类型炭疽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分泌物或排泄物连续两次细菌培养或核酸检测(间隔24 小时)阴性后可出院。 十三、预防 (一)一般预防措施。 对有风险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高防护意识,从事相关工作时做好防护。 (二)暴露后预防(PEP)。 暴露于炭疽杆菌气溶胶者,须尽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选择口服抗菌药物,用法同局灶性皮肤炭疽,疗程60 天。 (三)疫苗接种。 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在流行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