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学杰以“三维七要”总结中医诊断法则

2025-5-20 21:56| 发布者: 享瑾美| 查看: 15| 评论: 0

摘要: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中医诊断面临症状名称、内涵、外延、程度的规范化不足等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任医师韩学杰结合自身临床诊断与标准化研究经验,把临床诊断法则总结为“三维七要 ...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中医诊断面临症状名称、内涵、外延、程度的规范化不足等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任医师韩学杰结合自身临床诊断与标准化研究经验,把临床诊断法则总结为“三维七要”,以期寻找中医诊断之路径。

 

(一)“三维”法则的内涵

三维思想从3个维度对中医诊断进行了定性明晰,具体包括时间维度、空间维度、频率维度。其从天地人一体化的高度出发,旨在厘清疾病诊断中的动态时空关系。

1.时间维度

1)时令气候的节律性

时令气候当包括季节、节气、年月日等内容。对于季节,《素问·金匮真言论》言“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冬善病痹厥”,说明不同季节易患疾病有所差异。韩学杰在诊疗中发现,外感六淫多在季节交迭太过或不及时入侵致病。如夏季多病暑湿,常见胸脘痞闷、小便黄赤等症,夏季常加入藿香、竹叶等清解暑湿之品。对于月令,女子月经以月为令,韩学杰治疗月经病时以“经前调气,经中调血,经后调肾”为原则,从月令规律出发制定治疗大法。

2)生命过程的连续性

《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人体的生命过程符合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病机特点。如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但脏腑未充,致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韩学杰治疗多以保和丸为主方治疗诸多疾病;青壮年血气充沛,病发多实,治疗以攻邪为主,选用祛痰、清热、活血诸法,邪去正安;更年期患者精血衰而肾气半,但又易夹杂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治疗则多先开二口,后调阴阳。

3)疾病发展的动态性

《韩非子·喻老》中有《扁鹊见蔡桓公》一文,韩学杰根据文中疾病由肌腠到骨髓的传变过程,将疾病的动态发展概括为健康态、疾病早期态、疾病态、危重症态4个阶段,提出恒动观的诊治思想。她认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是不断进行调整的,是恒动的、变化的。证为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某一横截面,过度强调分证治疗容易忽视对于疾病纵向发展过程的把握,不重视疾病发展的动态性易导致见一隅而失全貌,也就丧失了提前截断病情发展的主动性。

2.空间维度

1)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商代便发现了地域与疾病发生关系的规律。《素问·异法方宜论》曰:“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需注意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习惯已与古代不同,热地用热药、寒地用寒药的情况经常出现,如南方夏季本多温病,但由于汗出贪凉,洞泄内生,用药反多辛温扶阳之品。

2)病变部位的综合性

历代医家对病位的诊断与治疗论述颇丰,如《临证指南医案》曰:“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从左右定位对疾病进行诊断。韩学杰在临床中强调靶位提取,靶位即中医治疗的靶点和目标,靶位提取思想将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病位辨证综合于一体,可以弥补单一辨证的不足。如沈氏女科温胆汤的运用:三竹互换,脾胃病用竹茹、肺系疾病用天竺黄、肾系疾病用淡竹叶,体现了从脏腑论治;注意引经,上肢痛加桑枝、姜黄,下肢痛加木瓜、伸筋草,体现了从经络论治。靶位提取思想融诸多辨证体系下的病位于一体,以多维度去综合认识病位。且与“九法五径”临证法则中“保护脾胃”“注意引经”等法则一脉相承,体现了由诊断到治疗的紧密衔接。

3.频率维度

1)医患能量共振的一体性

中医诊疗讲求医患气场相合,从频率维度视之,或为医患能量共振的一体性,为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古代中医文化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基础,主张创造和谐人际关系。孙思邈《大医精诚》中“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说明医者应感同身受疾病苦痛,以求与患者振动频率相呼应。《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患者为本,医者为标,“得”即“相合”之意,亦说明医患应积极寻求能量同频共振。同频共振状态当为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感知等综合交互的结果,患者会受到医者微笑等表情的影响,医者亦要能够及时捕捉到患者的语气、眼神等细微之处。

2)脏腑振动频率的差异性

每种物质均会振动,且存在固有频率。固有频率的振动,也即能量的来源,人体脏腑气化功能的体现即振动所产生的能量。每个脏腑振动频率不同,《灵枢·邪客》云:“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五音入五脏亦是由于不同频率声波与内里相应脏腑产生共振,以达到疗养目的。当脏腑功能亢进或衰退时,会使脏腑固有频率改变,如呼吸频率的改变出现气短、气促等症状;心跳频率的改变出现脉迟、脉数等指征;胃肠蠕动频率的改变出现腹泻、便秘等疾病。

 

(二)“七要”法则的提出

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发展也面临新的要求。目前循证医学等逐渐成为真实和准确的临床证据来源,当代医家围绕中医诊断标准化做出诸多探索,如国医大师孙光荣从10种辨证元素进行疾病的诊疗。韩学杰总结出现代四诊的7种要素,以期执简驭繁,提供路径。

1.生理生活要素

1)以常衡变,注重调控健康态与疾病早期态

张景岳《类经·摄生》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为形气神健全:“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唯有把握住正常的、生理的状态,方能以常衡变,在出现疾病时做出判别。韩学杰认为,健康态与疾病早期态多无临床症状或异常指标,应“谨和五味”,妙用“药食同源”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2)把握主次,强调饮食二便睡眠规律

韩学杰将饮食二便与睡眠列入中医诊断症状收集中的“第一梯队”,这一主要矛盾的把握常应用于中医对复杂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在诸多生理生活要素中,强调饮食二便睡眠的正常。饮食二便与脾胃功能息息相关,中焦化源足而百病不生。同时夜晚充足的睡眠为白天旺盛精力的保证,各时辰由各脏腑经络主管,起居有常可保证脏腑安和。②人体患病后,首要任务为恢复饮食二便睡眠的规律。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把握主要矛盾,韩学杰强调“先开二口,后调阴阳”,首先解决食欲、二便与睡眠问题后,正气恢复,诸多症状迎刃而解。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