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卫气(下)

2025-6-12 20:41| 发布者: 中国文化| 查看: 174| 评论: 0

摘要: 关于卫气的循行部位和分布,在以上有明确循行路线的基础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又有“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的表述。那么,有一个核心问题是,脉外到底是循行分布哪里?如果卫气循行在脉外,循经还有意 ...

卫气的分布

关于卫气的循行部位和分布,在以上有明确循行路线的基础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又有“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的表述。那么,有一个核心问题是,脉外到底是循行分布哪里?如果卫气循行在脉外,循经还有意义吗?

 

(一)卫气行于肌肉分间——筋膜

关于卫气的循行部位,《内经》以肌肉分间表述最多。《灵枢·周痹》载:“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表明秦汉医家认为“血脉之中”与“分肉之间”是相对的空间结构,脉内为营气所行之位,而肌肉分间则为卫气所行之位。这一理论,《内经》有大量篇章表述,兹罗列部分经文于下。

《灵枢·胀论》:“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等等。

卫气所行之肌肉分间,根据其大小又有溪谷之分。《素问·气穴论》言:“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由于卫气分布于肌肉分间,又称为溪谷,是灸治、针刺的主要位置,因此,在《灵枢·终始》强调的“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的“谷气”,杨上善、张介宾皆笼统表达为“正气”,张志聪则谓“水谷之气”,皆非,而是行于“肉之大会为谷”的卫气。这一点,《灵枢·官针》表述得更清晰,即“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浅刺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结合前文所论可知,分肉之间的谷气,即是卫气。

对“分肉之间”的结构实体组织,有学者认为《内经》所述的“肌肉分间”的实体结构为筋膜。还有学者进一步认为,筋膜即人体广泛分布的结缔组织,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是人体筋膜支架,穴位是筋膜上在接受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

 

(二)卫气的循经而行——十二经筋

卫气循经而行和布散于肌肉分间是两个看似矛盾的部位,但二者结合实则形成具有明确区域的路线——筋膜条带组织,此即《灵枢·胀论》所言:“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卫气循经而行,表明卫气有相对清晰的路线,且路线就是十二经的循行部位;而所行脉外肌肉分间,则又导致卫气的循行不同于营气之的清晰而局限的线路,是比较宽泛的条带。

这一宽泛的区间,结合《内经》所论,应是十二经筋的循行部位。《灵枢·经筋》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章,后世医家多将其仅视为十二经的附属结构系统一直被忽视,近代有医家将其定位在肉眼可视的表浅筋膜,并在针刀、浮针疗法中被发扬光大。但笔者认为,十二经筋即是卫气之循经而行的路线。理由如下。

①十二经筋与十二经的循行路线相同,并且符合“卫行脉外”的条带状的组织形态。②十二经筋的病证内容,除筋脉的拘急、疼痛外,亦包括耳、目、瘘、肿、神志类等病证,浮针疗法的基本位置在皮下筋膜,其所治疗的病症甚为广泛,远非疼痛类疾病,故不可单纯将其视为筋膜类疼痛疾病。③基于经筋的条带状结构,可以解释诸多的针灸取效现象。即由于卫气所行筋膜呈条带状分布,故无论在纵向的同一节段,抑或同一节段的上下邻近区域,腧穴和疾病的反应位点可能存在一定的位点差,难以是一个固定的位点。《灵枢·经筋》的治疗取穴,反复强调“以痛为腧,以知为数”,即在传统的腧穴定位基础上,选择相近区域、有明确痛点的位置施治。这既可以解释传统经典穴诸多彼此相邻的穴位点具有相同功效的临床现象,如太冲与内庭,皆可治疗精神抑郁;阴陵泉与足三里,皆可治疗胃肠病。又可以解释董氏奇针针法多数三至六个同时取穴的原因。董氏奇穴取穴特征是或纵或横,多同时取相邻的三个穴,且在治疗病证相同的情况下,与传统的穴位一般有一定的间隔点,如足三里与四花穴,皆可调理胃肠功能;二间、二角明,皆可治疗目疾;而手六穴、三关穴、喉灵穴、三顶穴、肩六穴等,皆呈区域分布,等等。因此,笔者认为,十二经筋即是卫气之循经而行的路径,是《灵枢·经筋》的作者对十二经脉概念深化认知后的实体性定位。

 

卫气与其他气的关系与甄别

如前所述,卫气是基于医学实践对哲学之气进行的属性、功能、特质的标定。因此,在《内经》不同的篇章,基于不同的认知背景、学术渊源、实践需求,形成了诸多以气为词根的术语。不同于宗气、五脏之气等概念的相对局限与清晰,卫气与营气、真气、阳气等具有整体性覆盖的概念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关联与混杂,需要对其内涵与关系进行解析与界定。

 

(一)卫气与营气

基于《灵枢·营卫生会》的内容,后世医家多将营卫二气视为相对存在的概念,二者皆源自水谷精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内,卫行脉外,二者相将而行。但实则卫气的概念内涵、功效、地位远非营气可比。水谷之气,仅是卫气产生的来源之一,与营气的配属,仅仅是在阴阳二元思维模式下对水谷精微补益生命之气的相对命名。笔者之前撰文,营气是与十二经络相配属的概念,是基于医学早期“砭石启脉”与针刺放血疗法对血脉的重视,在针刺技术强势发展且施治部位脱离血脉之后构建起十二经络系统,但经络无形,血脉所行之有形之血难以满足经络理论的自洽,故以无形可见的营气行于经络。营气循行的十二经络,迄今依然缺乏实体结构的认定,故行于十二经的营气,除了理论构建的意义,其在临床实用和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价值皆十分局限。

卫气之称谓虽源自灸焫疗法,但同样随着针刺疗法的广泛应用,《内经》对其循行、分布、功能有了更系统、更深化的认识,尤其以肌肉分间之筋膜为循行的主要部位,较营气循行之经络更具实体性与可诠释性。其“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与“气至而有效”的针刺取效理论,表明卫气理论之于针灸临床和现代生命科学,拥有更深远、更具启示的意义。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