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号称天府之国,钟灵毓秀,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系西南边陲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前沿与通道,山川险峻秀美,气候多样,物产丰富,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中医界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赞誉。本文从文化角度,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吟唱有代表性的道地川药,介绍川药之功。 西蜀成都聚药商 盛唐家国业辉煌,西蜀成都聚药商。车水马龙人鼎沸,藤花木草气幽香。大慈寺主慈悲事,玉局坛尊局药王。千古流传声显赫,大名川产质优良。(《咏唐代成都药市兴起》)全国最早的药市出现于唐中期的蜀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南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置药市》记载:“唐,王昌遇,梓州人,得道,号元子,大中十三年(859年)九月九日上升。自是以来,天下货药辈,皆于九月初集梓州城。八日夜,于州院街易元龙池中,货其所赍之药,川俗因谓之药市。递明而散。逮国朝天圣中,燕龙图肃知郡事,又展为三日,至十一日而罢。药市之起,自唐王昌遇始也。”宋人祝穆地理书《方舆胜览》记载:“成都,古蚕丛氏之囯,其民重蚕事,故一岁之中,二月望日鬻花木、蚕器号蚕市,五月鬻香、药号药市,冬日鬻器用者号七宝市,俱在大慈寺前。” 成都出现药市,一是受梓州药市影响,二是唐末大乱,全国来蜀避难、经商者日众,成都人口迅速膨胀,药材需求量大增,全国也需要蜀地药材,刺激成都药市兴起。宋代成都药市进入一个新阶段,官员参与观市,与商、民共庆成为传统,药市举办地发展到大慈寺和玉局观两处,市期由原来1天延长到3~5天。大慈寺和玉局观药市具有庙会性质,虽有百货汇集,但药材是主要交易商品。成都药市发展,促进了四川道地药材的销售与扬名。 川附子:回阳温脏腑 花若碧蓝星,根含烈焰精。回阳温脏腑,壮火解寒凝。医圣扶心肾,钦安救卫营。四维魁首将,川药搏英名。(《咏附子》)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而以四川所产者为优,故有川附子之称。《本草宗原》在附子项下注曰:“附子以蜀地绵州出者为良,他处虽有,力薄不堪用也。”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等功效。其性刚烈迅捷,走而不守,通上达下,行表彻里,补火助阳,温通诸经,乃治阳虚诸证及寒凝痛证之要药,尤其能救治亡阳重证,拯救生命于垂危。《本草经读》谓:“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明代医家张景岳称:“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但因附子有毒,又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之药”。 医圣张仲景开创了运用附子的先河,《伤寒论》中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是回阳救逆、温补心肾方。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在《伤寒论》基础上,又发挥了附子等温阳药物的应用,撰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 川大黄:抽薪釜底瘀邪泄 西黄杰,荡涤腐朽川军烈。川军烈,苦寒通降,热消倾竭。斩关夺隘功奇绝,抽薪釜底瘀邪泄。瘀邪泄,四维悍将,止炎凉血。(《忆秦娥·川军大黄》)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又有将军、川军、黄良、西庄黄、火参、锦文、锦纹等别称。《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味苦,性寒,归胃、大肠、肝经,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大黄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泻下作用较缓,长于泻火解毒、清利湿热。酒制大黄功擅活血,善清上焦血分之瘀。炒炭大黄有凉血止血之功。 《伤寒论》中以大黄为主要配伍的三承气汤是釜底抽薪、通腑泄热霸道治法的代表,在阳明病有三急下证,在于通腑泄热;在少阴病也有三急下证,在于急下存阴。其中大承气汤是典型代表,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大黄、芒硝泻下里实,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可谓斩关夺隘,具有将才之用。 川郁金:破瘀行气解癫狂 郁金辛苦性轻扬,花白丝纹体淡香。功擅怡情通结滞,破瘀行气解癫狂。(《川郁金》)川郁金又名白丝郁金,姜科姜黄属植物。根状茎白色或淡黄,芳香;花冠筒浅黄,漏斗状,花瓣白色中心具一黄条丝纹状。郁金味辛、苦,性寒,归心、肝、胆经,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的功效,主治胸闷胁痛、胃腹胀痛、黄疸、吐血、尿血、月经不调、癫狂等。 郁金分为川郁金、广郁金两种,川郁金主产于四川,广郁金主产于浙江温州,又有温郁金之称,二者在功效上差不多,各有一些偏重。川郁金长于活血行瘀、清心除烦,多用于血瘀内阻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癥瘕痞块等,还用于湿浊蒙蔽清窍、胸脘痞闷、神志不清以及痰气壅阻、闭塞心窍所致的癫狂等证,多与菖蒲、竹沥、半夏等配伍。广郁金长于疏肝行气、利胆退黄,多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胀痛,多与柴胡、香附等配伍,还可用于湿热黄疸、胆石症,多与茵陈、黄柏、山栀等配伍。 川红花:跌打损伤功独善 橘红花蕊气芳香,活血通经止痛良。跌打损伤功独善,妇人经产效而康。(《川红花》)川红花为菊科属植物,又名草红花、红兰花等,一年生草本。其茎直立,上部分枝,叶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齿裂,齿端有针剌,头状花序顶生,排成伞房状,全部为管状花,橘红色,花入药,气芳香。 川红花是活血药,也是止痛药,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二经,气香行散入血分,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经、经闭、产后血晕、瘀滞腹痛、胸痹心痛、血积、跌打瘀肿、关节疼痛、中风瘫痪、斑疹紫暗等。 川贝母:苦甘清热化痰涎 花紫色,貌悠然,欢喜斗严寒。苦甘清热化痰涎,消肿散核坚。珍珠弹,优品赞,润肺止咳功善。雪梨搭配美食鲜,名药产西川。(《鹤冲天·川贝母》)川贝母是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鳞茎入药。叶对生,花通常单朵,紫色至黄绿色,主要产于四川西部、西藏南部至东部和云南西北部。川贝母喜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温、喜荫蔽的特性。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主治虚劳久咳、肺热燥咳、肺痈吐脓、瘰疬结核、乳痈、疮肿等。以雪梨蒸贝母,治疗肺燥咳嗽,味美效专,常为医家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