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黄麟 上至登高眼界宽,密陀僧舍富琅玕。 天雄峻塔凌穹漠,泽泻巍阶铁护栏。 虎脑已回仙枕梦,鸡头宁愧国香兰。 登岂止黄花日字,川练常随夜月寒。 
 【译文】 攀上了登高山的最高点后,眼睛可以看到的范围非常得开阔;只见那密陀绘的僧院寺庙富丽华美。 高耸入云的宝塔矗立在广袤的天空下;空中皎洁的月色照耀着巍峨的阶梯及其上冰冷坚固的铁制栏杆而灼灼生辉。 那浑厚雄健的山头已然回到了云雾缭绕的仙境中枕头进入梦乡;那 “鸡头米(即芡实)怎会愧对深山幽谷中 “国香”兰花呢。 来登临这里,哪里仅为最佳的白天观看黄花(即菊花)时光呢;山川延绵而水流如练也是常常伴随着夜里的月色显得清寒悠远啊。 
 【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黄麟深秋登临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古建昌府)北郊的登高山(古也称凤凰山,相传曾凤凰栖息于此。山腰有“凤冈”“朝阳鸣凤”摩崖石刻。每逢重阳佳节,古建昌郡民登游观日,故有“凤冈晓日”之誉,为古代“盱江十景”之一)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描绘登高所见到的景色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开阔的眼界、豪迈的气度和对生活的热爱及感悟。 首句“上至登高眼界宽”,直接点明登高的主题,表达了登高远眺可以开阔眼界,看到更宽泛的景色。接下来,“密陀僧舍富琅玕”描绘了登高所看到的景色——以含密陀僧(一氧化铅)材料为特征的油画技法彩绘了的僧院寺舍或者屋舍(这里涉及到断句或者诗人所见差别问题:一是“密陀/僧舍” “密陀僧/舍”) 和到处都是似珠如玉的美石等珍贵美好之物,本指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上其实似珠的“琅玕”此时比喻珍贵、美好之物,亦作“瑯玕”。也可以指密陀绘的僧舍周围翠竹掩映,这时“琅玕”指青翠欲滴的竹子。还可以指密陀绘的僧舍纵横散乱交错,这时“琅玕” 犹“阑干”,指纵横散乱貌。这意象大致指的是登高所见的人文建筑与自然植被,暗示环境的富丽华美或清幽雅致。这首联嵌入了桑枝(“上至”谐音)、密陀僧两味药。 “天雄峻塔凌穹漠”一句,描绘了高塔的峻峭和凌空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高耸入云的山峰的赞美和敬畏之情。“泽泻巍阶铁护栏”则描绘了台阶的巍峨和护栏的坚固,进一步表达了登高远眺的豪迈气度。诗人用峻峭的塔楼和巍峨的台阶来形容高山的雄伟和壮丽,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这颔联嵌入了天雄、泽泻两味药。 “虎脑已回仙枕梦,鸡头甯愧国香兰”两句,通过虎脑和鸡头的比喻,表达了登高远眺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如同进入仙境,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虎脑” 大致是指浑厚雄健的山头(疑似也可以指虎头兰。其跟对句中的“国香兰”是呼应的),因天色渐晚而暮霭和云雾渐起而缭绕其周围,似仙境如梦如幻。“鸡头”即为“水中人参” 鸡头米(即芡实),其果实形似鸡头;“国香兰”指兰花,因其既有叶、花、香之“三美”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之“四清”,故有“国香”“香祖”之名,是君子、高格的象征。这句是说,平凡的“鸡头”又怎会在大名鼎鼎的“兰花”面前感到惭愧呢? 这或许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某种现象的感慨,比如看似平凡的事物亦有自己的价值,不必在那些被公认的“名贵”事物面前自惭形秽。这颈联嵌入了虎脑(或虎头兰)、鸡头(或鸡头米)两味药。 最后,“登岂止黄花日字,川练常随夜月寒”两句,进一步表达了登高的意义和价值,不仅限于欣赏黄花的美丽,而且可以欣赏到夜晚月光的清冷和川流的流动。强调登山是与自然相融合的行为,是追寻内心境界的修行。这尾联嵌入了黄花(即菊花)、川楝子(“川练”谐音)两味药。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色和感受----壮丽的山景和自嘲的情感。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展示了登山的意义超越了物质和日常生活,具有一种追求内心境界和超越自我的意义。 这首诗通过“登高—望远—观景—悟情”的结构,表达对自然壮美的赞叹、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或借景抒发超脱尘俗的情怀。 
 注:国正行出品首发于中医启疾光网,转载须注明出自启疾光网,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不得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