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无人机灭蚊技术指引(2025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中心,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为指导各地高效做好蚊媒防控工作,丰富蚊媒控制手段,我中心组织专家研讨了无人机灭蚊技术要点,形成《无人机灭蚊技术指引(2025版)》。现予印发,供实际工作使用。 附件:无人机灭蚊技术指引(2025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7月29日 附件: 无人机灭蚊技术指引(2025版) 无人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灭蚊作为一种新兴的病媒生物控制技术,通过无人机喷洒卫生杀虫剂(以下简称“杀虫剂”)对大范围目标区域实施快速、高效蚊媒防控,在切断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疾病传播途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以下为无人机灭成蚊操作技术指引。 一、适用范围 本指引适用于通过无人机低容量及超低容量喷雾快速控制媒介伊蚊成蚊,尤其适用于人员难以到达或人工作业困难区域蚊媒控制工作。 二、组织机构 无人机灭蚊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实施,该机构应拥有登记为运营用途的无人机,应聘有取得执照的无人机操控员和病媒生物控制技术人员。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在作业过程中能够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三、操作步骤 (一)准备 1.人员准备。作业人员在调配杀虫剂和操作无人机时,需采取必要防护,避免皮肤等接触杀虫剂,避免被蚊虫叮咬;同时,无人机操控员应具备相应资质,并通过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防控知识专项培训。 2.杀虫剂选择。杀虫剂应取得农药登记证、并在有效期内的卫生杀虫剂,剂型应选用乳油(EC)、水乳剂(EW)、微乳剂(ME)及超低容量专用剂型(UL)等适合低容量及超低容量喷雾灭蚊的杀虫剂。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同时应避免对作业区域的非靶标生物(如益虫、鸟类、水生生物等)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3.无人机准备。对无人机进行全面检测和调试,确保处于适航状态,进行空域许可的申请等工作,符合相关法规要求。无人机应具备定点/定量喷洒、药箱密封和防泄漏功能,并能精准设定飞行航线、高度、速度等参数。 4.作业通告。在开展灭蚊作业前,通过社区公告、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提前告知居民作业时间、范围、喷洒药剂和注意事项,防止受到杀虫剂影响。并设立警示标志,避免作业期间人畜进入喷洒区域。 (二)勘查 对任务作业区进行现场勘查,规划飞行喷洒路线。确定无人机起降场地、喷洒区域和有效喷洒面积,注意避让人畜、水源保护区等。 (三)配药 根据不同区域的蚊虫密度和环境特点,按照杀虫剂使用说明,准确调配合适浓度的杀虫剂。配置时使用二次稀释法进行配置,避免杀虫剂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确保杀虫剂搅拌均匀,避免出现沉淀影响喷洒效果。剩余药液集中回收处理、不得随意倾倒。 (四)喷洒 根据风速、湿度、温度等气象条件,设置最佳的飞行高度、速度和喷洒参数,确保杀虫剂均匀覆盖目标区域。相关参数详见表1。喷洒过程应实时监控,确保飞行安全。 表1 无人机灭成蚊推荐参数
备注:1.天气条件:避免在大风(4级及以上)、大雨、雷电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无人机灭蚊作业,以免影响飞行安全和灭蚊效果;2.建议作业时间段: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期07:00—09:00,17:00—19:00(根据当地实际调整)。 (五)评估 灭蚊作业前、后,对灭蚊作业区域的蚊虫密度进行监测,以密度下降率评估灭蚊效果。 (六)记录 详细记录灭蚊作业的时间、地点、作业面积、杀虫剂使用量、无人机飞行参数、灭蚊效果评估数据等信息,建立完整的灭蚊作业档案。 (七)维护 根据说明书对无人机及药械设备进行必要维护,确保无人机状态良好、安全运行。 四、注意事项 (一)环境安全 防止喷洒药液飘洒到水源地、农田或生态敏感区。 (二)飞行安全 严格遵守无人机飞行安全规定。 (三)设备安全 定期检修无人机,保证安全和药物不泄漏。 (四)应急处置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无人机故障、杀虫剂泄漏、环境污染等突发情况,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