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齐氏姬鼠、大绒鼠疫源地 (一)工作任务 1.一、二类地区。每年选择1个固定监测点或6个流动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设置疫源检索点。 2.三类监测地区。每年选择不少于4个疫源检索监测点,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流动监测点。 3.四类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周边疫源地疫情活动情况选择相应的监测形式开展监测工作。 (二)工作指标 1.监测时间 1月-12月,以3月-6月和9月-11月为重点监测期。 2.监测方式和范围 (1)固定监测。选择1个乡(镇),在不同自然景观的自然村(街道)辖区分别按月循环开展监测工作。监测覆盖面积可按100km2 计算。 (2)流动监测。每1-3个监测月选1个乡(镇)中的1个行政村辖区作为1个点。监测覆盖面积可按25km2
计算。 (3)疫源检索。同流动监测。 (4)鼠情调查。同流动监测。 3.监测内容 (1)固定监测 1)宿主动物调查 ①室外鼠密度。每月选择耕作区(菜园和田地)、林区(灌木丛和林地)两种生境,用5米笼(夹)线法,每种生境布放300笼(夹)次(每晚100笼夹,连续3晚),晚放晨收,根据捕获率测定鼠密度。 ②室内鼠密度。每月在居民住宅区选择20户,布放300笼(夹)次(每户5笼夹,连续3晚),晚放晨取收,根据捕获率测定鼠密度。 ③宿主动物种群结构。每月捕获不少于30只鼠类,计算鼠种构成比。 2)媒介调查 ①鼠体蚤。每月梳检鼠体不少于20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鼠巢蚤。据各地实际情况,必要时进行调查。每月在野外挖洞采集不少于10个鼠巢,计算鼠巢蚤指数和染蚤率。 ③室内地面游离蚤。根据流行病学指征,必要时进行调查。每月布放粘蚤纸150张,每间5张,晚放晨收检蚤,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 3)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测 ①细菌学。用细菌学方法,每月检验动物不少于20只,全年不少于240只;发现的病死动物全部进行细菌学检验;对采集的媒介(蚤、蜱等)按同一寄主,同一蚤种,同一地点分组(1-10只/组)进行细菌学检验。 ②血清学。用间接血凝方法,每月检测鼠类血清不少于10份,全年不少于120份;根据实际情况,对调查区域内的指示动物做特异性抗体调查。对病死动物用反向间接血凝方法进行检测。 4)核酸检测,对特殊样本可采用核酸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2)流动监测 1)宿主动物调查 300鼠密度。每个监测月每点选择耕作区(菜园和田地)、林区(灌木丛和林地)两种生境,用5米笼(夹)线法,每种生境布放300(夹)次(每晚100笼夹,连续3晚)。 ②室内鼠密度。每个监测月每点在居民住宅区选择20户,布放300笼(夹)次(每户5笼夹,连续3晚),晚放晨收,根据捕获率测定鼠密度。 ③宿主动物种群结构。每个监测月每点捕获鼠类不少于30只,计算鼠种构成比。 2)媒介调查 ①鼠体蚤。每个监测月每点梳检鼠体不少于20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鼠巢蚤。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必要时进行调查。每监测月每点在野外挖洞采集不少于10 个鼠巢,计算鼠巢蚤指数和染蚤率。 ③室内地面游离蚤。根据流行病学指征,必要时进行调查。一般每个监测月布放粘蚤纸150张,每间5张,晚放晨取检蚤,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 3)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测 ①细菌学。用细菌学方法,每个监测月每点收集鼠类不少于20只,全年不少于240只;发现的病死动物全部进行细菌学检验;收集的蚤类按同一寄主,同一蚤种,同一地点分组(1-10只/组)进行细菌学检验。 ②血清学。用间接血凝检验方法,每个监测月每点检验鼠类血清不少于10份,全年不少于120份。根据实际情况,对调查区域内的指示动物做特异性抗体调查。对病死动物用反向间接血凝方法进行检验。 4)核酸检测,对特殊样本可采用核酸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3)疫源检索 1)细菌学。用细菌学方法,每个监测月每点检验动物不少于30只,全年不少于120只;对采集的媒介(蚤、蜱等)均做细菌学检验。 2)血清学。用间接血凝方法,每个监测月每点检测鼠类及指标动物血清不少于20份,全年不少于80份;根据实际情况,对调查区域内的指示动物做特异性抗体调查。对病死动物用反向间接血凝方法进行检测。 3)核酸检测。对特殊样本可采用核酸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4)鼠情调查 1)宿主动物调查 ①室外鼠密度。每个监测月每点选择菜园、耕地、灌木丛三种生境,用5米笼(夹)线法,每种生境布放300笼(夹)次(每晚100笼夹,连续3晚),晚放晨收,根据捕获率测定鼠密度。 ②室内鼠密度。每个监测月每点布放300笼(夹)次(每户5笼夹,连续3晚),晚放晨收,根据捕获率测定鼠密度。 2)媒介调查 ①鼠体蚤。每个监测月每点梳检鼠类及其他鼠型动物不少于20只。 ②室内游离蚤。在发生动物鼠疫疫情时,在居民区室内每个监测月布放粘蚤纸150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