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旱獭(喜马拉雅旱獭、灰旱獭、长尾旱獭、蒙古旱獭)疫源地 (一)工作任务 1.一、二类监测地区。每年选择1个固定监测点或3—4个流动监测点,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疫源检索点。 2.三类监测地区。每年选择不少于2个疫源检索监测点,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流动监测点。 3.四类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周边疫源地疫情活动情况选择相应的监测形式开展监测工作。 (二)工作指标 1.监测时间 5月-11月,以5月-9月为重点监测期。 2.监测方式和范围 (1)固定监测。以半径7.5km 范围作为宿主动物和媒介等相关指标调查区域,收集可检样本可外扩15km。监测覆盖面积可按900km2 计算。 (2)流动监测。以半径5km 范围作为宿主动物和媒介等相关指标调查区域,收集可检样本可外扩10km。监测覆盖面可按400km2 计算。 (3)疫源检索。以半径10km 范围作为鼠菌学和血清学检测区域,监测覆盖面积可按400km2 计算。 (4)鼠情调查。以半径5km 范围作为宿主动物和媒介调查区域,监测覆盖面积可按100km2 计算。 3.监测内容 (1)固定监测 1)宿主动物调查 ①旱獭密度。用路线法调查旱獭密度。5月和7月各调查1次,每次调查路线不少于5条,每条路线距离不少于5km,调查面积不少于250hm2。 ②野外夜行鼠密度。监测期间,每月选择2—3种主要生境,用五米夹线法,以白面油饼或花生等为诱饵,每月不少于600夹次。 2)媒介调查 ①旱獭体外寄生虫。每月检獭体不少于15只,全年不少于60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旱獭洞干蚤。每月探洞不少于30个,全年不少于150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③其他动物体外寄生蚤。对捕获的野外夜行鼠及其他动物进行检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3)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 ①细菌学。用细菌学方法,检验旱獭不少于60只;对发现的病死动物全部进行细菌学检验;对采集的媒介(蚤、蜱、螨、虱等),除少量留做标本外,按同一寄主、同一蚤种、同一地点分组(1-20只/组)进行细菌学检验。 ②血清学。用抗体检测方法,检测旱獭血清不少于100份,犬血清不少于30份。对发现的病死动物和腐败样本均应用抗原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必要时对藏系绵羊进行血清学检测。 4)核酸检测,对特殊样本可采用核酸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2)流动监测 1)宿主动物调查 ①旱獭密度。用路线法调查旱獭密度,每点调查1次,调查路线不少于2条,调查面积不少于100hm2。 ②野外夜行鼠密度。每点选择2种主要生境,按5米夹线法,每点布夹不少于200夹次。 2)媒介调查 ①旱獭体外寄生虫。每点检獭体不少于15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②旱獭洞干蚤。每点探洞干不少于30个,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③其他动物体外寄生蚤。对捕获的野外夜行鼠及其他动物进行检蚤,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 3)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测 ①细菌学。用细菌学方法,每点检验旱獭不少于20只;对发现的病死动物全部进行细菌学检验;对采集的媒介(蚤、蜱、螨、虱等)除少量留做标本外,按同一寄主、同一蚤种、同一地点分组(1-20只/组)均做细菌学检验。 ②血清学。用抗体检测方法,每点检验旱獭血清不少于20只份,犬血清20份。必要时对藏系绵羊进行血清学检测。对病死动物用抗原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4)核酸检测,对特殊样本可采用核酸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3)疫源检索 1)细菌学。对发现的所有病死动物进行细菌学检验。 2)血清学。用抗体检测方法,每点检测旱獭或指示动物血清不少于30份。对病死动物用抗原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3)核酸检测。对特殊样本可采用核酸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4)鼠情调查 1)旱獭密度。用路线法调查旱獭密度,每点调查1次,调查路线不少于2条,调查面积不少于100hm2。 2)旱獭洞干蚤。每点探洞干不少于3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