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鼠疫监测基本概念 1.鼠疫疫源地区。鼠疫菌在宿主动物、媒介和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不依赖人类活动在自然界中循环往复,长期存在的现象,称为鼠疫自然疫源性。存在鼠疫自然疫源性的地区,称为鼠疫疫源地区。 2.鼠疫监测。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不同类型鼠疫在当地发生的时间、空间和在人群中的流行规律,依据职能适时开展的人间鼠疫病例监测和动物间鼠疫疫情监测工作。 3.一类监测地区。近10年发生过人或动物鼠疫疫情的疫源地区。 4.二类监测地区。近11年-20年之间发生过人或动物鼠疫疫情的疫源地区。 5.三类监测地区。近21年-30年之间发生过人或动物鼠疫疫情的疫源地区。 6.四类监测地区。30年以上未发生过人或动物鼠疫疫情的疫源地区。 7.固定监测。以发现疫情,系统观察和研究动物间鼠疫发生规律为主要目的。利用较长时间(数年或数十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在较大范围(一般为400km2 或900km2)内观察主要宿主动物及媒介生态、种群及数量变化;研究动物鼠疫感染、传播、保存规律及地理分布等特征的鼠疫监测方式。 8.流动监测。以发现疫情,了解宿主动物和媒介种群及数量变化为主要目的。利用较短时间(数天或数月),选择重点地区,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一般为100km2 或200km2)完成一定数量的宿主动物、媒介、细菌学和血清学等监测指标。 9.疫源检索。以发现疫情为主要目的。利用数天或数十天时间,在某一地区一定范围内(一般为100km2 或200km2)完成一定数量的细菌学、血清学或核酸指标的检测。 10.鼠情调查。以了解宿主动物和媒介种群及数量为主要目的。利用数天或数十天时间,在某一地区一定范围
(一般为25km2)完成一定数量的宿主动物及媒介指标的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