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卫气与真气 真气源自道家,《道德经》以道生万物论宇宙的起源,在诠释道的内涵时,《道德经》言“道之为物……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真精、真气成为道家学派诠释宇宙本根、生命本体的核心概念,故在《内经》中,真、真气即是生命本根抑或本体之气。卫气作为哲学之真气的具化,诸多方面与真气存在一致性。 一是对生命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主宰性。《素问·上古天真论》不仅以肾气代真气,表达其对人生长发育的主导,而且言“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半百而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都在强调真气对生命体的本根性地位。而《灵枢·本藏》在论脏腑之外,论及血气精神对生命活动的影响,是以脉能行血作为精的代表,以卫气作为气的代表,以志意作为神的代表,认为三者对人体生命皆具主宰力,言:“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这种主宰力,则源自《内经》承接古代气学思想,尤其是真气观的延伸认识。 二是对邪气的抵御性。《内经》以真气与邪气相对,是具有抵御邪气、对生命具有护卫之力的气,而非后世所认为的正气。故《内经》大量篇章谈真邪关系,有两篇以此命名,《灵枢·刺节真邪》《素问·离合真邪》等。如《灵枢·根结》之:“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同样,《内经》诸多篇章,视卫气为人体的基本防御之气,认为卫气虚,或周流阻滞,是邪气侵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灵枢·上膈》:“卫气不营,邪气居之。”《灵枢·禁服》:“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内经》所阐述的重要病证,如肠蕈、胀、隔、疟、喘等,其病机阐释皆是基于卫气紊乱而展开。尤其《灵枢·本藏》对“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的表述,以皮肤、腠理、汗孔开阖作为卫气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位,更体现了卫气的这种防御外邪的作用。这种防御功能,是基于温养之性、固摄之力展开。 三是循行部位的一致性。卫气所行之肌肉分间、关节空虚之处,亦是真气循行的部位。《灵枢·周痹》:“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灵枢·邪客》:“黄帝问于岐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答曰:以候五脏。黄帝曰:候之奈何?岐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灵枢·刺节真邪》:“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同时,真气之于卫气具有更深层、更根本的意义。真气具化为人体之气的概念极为广泛,除卫气之外,另如五脏之气,时被称为“藏真”“真藏气”。《素问·平人气象论》有“藏真散于肝……藏真通于心……藏真濡于脾……藏真高于肺……藏真下于肾”之论。经脉之气亦称为真气,《素问·离合真邪论》言:“真气者,经气也。”即真气涵盖着卫气、但不限于卫气。此外,尚有“真人”“真牙”“真脉”“真色”“真骨”等术语。因此,从疾病发展的态势上,部分篇章多将营卫二气紊乱的进一步发展定位为真气的损伤,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离合真邪论》:“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天殃。”故此,在最终定位上,卫气源自施治部位为外周形体的针刺、灸焫疗法,是更具与外治法形成的身形医学相契合的气学理论,与针灸疗法密切关联;而真气的哲学属性显著,是在整体生命活动中更具广泛意义的概念。
(三)卫气与阳气 阳气的概念是阴阳哲学思想渗透至医学领域的结果。从阳气与卫气出现频次上,较早期的《灵枢经》中,卫气为52次,阳气为48次;至偏后期的《素问》,卫气为25次,阳气为103次。二者出现频次的这种对比,彰显了《内经》理论从早期重实践、到后期重哲学模式学术思潮的迁移。 从属性到功能,阳气的概念内涵都是明确的,即阳气与阴精相对,对人体具有主导、激发、温煦、固摄、护卫等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阳气的功能有全面的论述。相对而言,比较模糊混杂的是卫气与阳气的概念关系。一般医家,受限于《灵枢·本藏》之“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的表述,多将卫气视为阳气位于体表的部分,即卫气系指行于皮表、发挥护卫作用的阳气。这样理解,显然是将卫气视为涵摄于阳气之下的概念。按照《内经》所论,卫气循行于十二经肌肉分间,表里内外无所不至,如《灵枢·卫气行》所言“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素问·痹论》亦言:“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不仅有行于表、阳经的部分,亦有行于肓膜、胸腹、阴经的部分。 因此,在温养之性上,卫气与阳气相近,但就卫气、真气、阳气三者的概念,卫气是源自针灸医学实践,而真气、阳气皆源自哲学思想的渗透。《内经》之卫气,更注重其实践意义,其与针刺、艾灸效用的关联,表明卫气与其说是阳气的一部分,不如说是真气的一部分。 总之,《内经》的卫气概念,是与针灸之身形医学密切相关的医学术语,与营气相比,卫气以筋脉为循行路线、以肌肉分间为分布位置,与针刺疗效的发生密切相关,皆显示了其在现代针灸治疗、身形医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强大的理论与临床价值。(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文摘编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年第2期《<黄帝内经>卫气理论还原与解析》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