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可能与地方语言、方言偕音与吃法有关,例如,江淮一带,习惯与毛豆或咸菜同炒,味道醇香,故称之“蛇禾”或“舌禾”。有的叫法充满着历史记忆和故事,比如,“嘉草”源自《周礼》,“猼且(或)月”出自《史记》,“蒚蒩[lì zū/jù]”源自《说文解字》,“芋渠”源自《后汉书》,“复䓚”源于《别录》,“阳藿”源于《广西志》,“阳荷”源于《黔志》,山姜、观音花源于《浙江中草药资源名录》。 其根茎色白,微芳香,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叶,褐色条纹叶柄,花序呈卵圆形,红色苞片,白色花冠管,淡紫色长圆状披针形裂片倒卵形唇瓣,成熟蒴果呈红色,种子黑色而被白色假种皮。花期7-9月,果期9-11月。 我们的祖先自古就与其相识、相知、相用,既是餐桌佳品,又是道地药材。人工栽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史料屡见不鲜。食用历史至少可溯及三国时代,药用价值可追溯至南北朝。且阳藿还有古老的宗教价值,据载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登中华民族早期祭祀大典大雅之堂。 阳藿征服了古人味蕾,如今江南及西南地区餐桌上仍为美味佳肴。和茶叶一样,中国是其故乡和发源地,如今也属于世界,早于茶叶走出国门,流行于东南亚和日本,成为那里的家常美食。 (一)古籍中的阳荷 阳藿,古香古韵,我国人工栽培最古老植物之一。 最早西周周公旦编著《周礼·秋官·庶氏》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大意为:“庶氏负责治疗蛊毒,一是祈祷神灵来帮忙,二是用嘉草来破除。”此处“嘉草”即阳藿。 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上林赋》:“布结缕,攒戾莎,揭车衡兰,槀本射干,茈姜蘘荷,葴持若荪……布濩闳泽,延曼太原。”文中“姜蘘荷”,乃阳藿。 东汉许慎约公元100-121年编著《说文解字》:“蘘荷,一名葍蒩”。 晋代崔豹《古今注》:“蘘荷似笆蕉而白色,其子花生根中,花未败时可食,久则消烂矣。根似姜。宜阴翳地依荫而生。”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闲居赋》:“蘘荷依阴,时藿向阳。绿葵含露,白薤负霜。” 阳藿古代乃化解蛊毒神药。所谓“蛊毒”,古代黑巫术,乘人不备将蛊药投放食物酒茶中迷惑人,导致中蛊毒者产生幻觉、神志昏迷、性情大变或五脏六腑溃烂等症状。 据考证,将多种毒虫放于一个器皿,让其互相残杀,百日之后,用活着毒虫制成蛊,其蛊毒属于毒性微生物类细菌病毒。 晋代干宝笔记体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余外妇姊夫蒋士,有佣客,得疾,下血;医以中蛊,乃密以蘘荷根布席下,不使知。乃狂言曰:‘食我蛊者,乃张小小也’!乃呼‘小小’,亡去。今世攻蛊,多用蘘荷根,往往验。蘘荷,或谓嘉草。”故事大意:其妾姐夫蒋士有一个佣人,得了便血病,医生认为中蛊毒,就悄悄将蘘荷根放在佣人睡席下面,不多久,佣人开始胡言乱语,说给他放蛊的是张小小,有人立马去找张小小,张小小逃之夭夭,蛊毒就化解了。传说要治蛊毒,须先找出放毒人,一旦找出,对症下药,即可治愈。 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名医别录》:“今人乃呼赤者为蘘荷,白者为覆葅,叶同一种尔。于人食之,赤者为胜,药用白者。人家种白蘘荷亦云辟蛇。”在其《搜神记》对阳荷具有治疗中蛊和疟疾之功效进行专述:一个人中蛊毒后,喝蘘荷熬成汤药汁,中蛊毒清醒后就能说出放蛊人。从现代医学来看,此种治疗方法可信度不高,《本草纲目》在内诸多古典书籍都有类似药方记载,只不过取阳藿部位不同,有用蘘荷根,有用蘘荷叶。 蛊毒,究竟是什么毒,能诱发何种疾病,并不重要,但古代一直视蘘荷为一味良药传承利用是事实。现代医学已证明,阳荷确有解毒作用,能抗氧化、消炎,对老年咳嗽、疮肿、瘰疬、目赤、喉痹等有疗效。 南宋代范晔《后汉书·马融传》:“芝荋、堇、荁,蘘荷、芋渠。”李贤注:“芋渠即芋魁也,一名蹲鸱,大叶,根可食。”《后汉书·方术传上·许杨》:“时有谣歌曰:‘败我陂者翟子威,饴我大豆,亨我芋魁。’”李贤注:“芋魁,芋根也。” 晋朝崔豹《古今注》:“蘘荷似(缚?)苴而白,(缚?)苴色紫,花生根中,花未散时,可食,久置则消烂,不为实矣。” 唐代王晏《山居录》:“蘘荷宜树阴下二月种之。一种永生,不须锄耘,但加粪耳。八月初踏其苗令死,则根滋茂。九月初取其傍生根以为殖,亦可酱藏。十月中以糠覆其根下,则过冬不冻死也。” 唐代柳宗元《种白蘘荷》:“皿虫化为疠,夷俗多所神。衔猜每腊毒,谋富不为仁。蔬果自远至,杯酒盈肆陈。言甘中必苦,何用知其真?华洁事外饰,尤病中州人。钱刀恐贾害,饥至益逡巡。窜伏常战栗,怀故逾悲辛。庶氏有嘉草,攻襘事久泯。炎帝垂灵编,言此殊足珍。崎岖乃有得,托以全余身。纷敷碧树阴,眄睐心所亲。”白蘘荷成为诗人保持精神高尚象征。前半部分主要谴责那些“谋富不为仁”的制蛊者,令自己在南方忐忑不安防不胜防。后半部分记叙诗人历千辛万苦找寻到白蘘荷后,小心翼翼将其种在树荫下,每日殷勤培管,依靠阳藿防身护体。 宋代苏颂《本草图经》:“白蘘荷,旧不著所出州土,今荆、襄江湖间多种之,北地亦有。春初生叶似甘蕉,根似姜而肥,其根茎堪为殖,其性好阴,在木下生者尤美。”宋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苏颂《图经》言荆、襄江湖多种,今访之,无复识者。惟杨慎《丹铅录》:《急就章》注,蘘荷即今甘露,考之本草形性相同,甘露即芭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