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花开时的阳藿 生长于树荫竹林下、河滩、荒草地,簇拥茎叶风姿与生姜有着相近,比生姜高大,清风吹过,伴有淡雅怡人清香,令人舒心爽目。花果成紫红色簇蒜状,在花园庭园能养眼增颜。 阳藿最奇妙之处,花不按常理开在茎顶而开在根部。春夏之季,远望阳藿犹如绿色芦苇或竹林,走近看到根茎部成簇成坨、成堆成朵的花蕾花苞,赏心悦目,野趣横生。 夏季六、七月份,碧叶婆娑,葳蕤成丛。花苞会如同竹笋一样从土里钻出,但与竹笋有别,竹笋是沿竹鞭成线形向四周散开,而阳藿花苞则在根部成簇状聚集。红彤彤的一簇丛,犹如一颗颗劈开倒立红辣椒,其上粘着带白色外皮黑籽。不经意咋看,宛如红眼皮里长出多个眼珠子,开花时节,花从其顶端吐出,洁白透明,形同百合花,花柄很长,花蕊奇妙,雌雄蕊时常同株,白色圆柱形的为雌蕊,雄蕊附生于雌蕊底部。 九、十月,秋风送爽、百花争艳、金色满目时节,根茎部花苞花蕾就会变成硕大紫红色蒴果,开裂成三瓣,奇花绽放,格外抢眼,妖艳妩媚、芬芳怡人,奇葩绽放。 (五)神菜似的蘘荷 日本视药食同源蘘荷为神菜,日本人舌尖上的季节性香菜君王。 大约公元220年三国晋魏时代从我国东渡传至日本,历经700年左右,被日本广为认同。三国志、魏志等史料记载:“倭国虽产袭蘘荷而人不吃”“其他有姜、桔、椒、蘘荷,不知以为滋味”。魏国曾多次派大批使吏去倭国,彼此来往频繁,让日本民众逐渐认知蘘荷食药两用功效。 公元918年左右,日本最早本草书《本草和名》记载有汉名“蘘荷”,日本名字为“女加”。据考证,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日本还称其“女我”“壳我”“妹香”等,直到公元918年以后,终以“蘘荷”正名,汉字为“茗荷”。当时生姜和阳荷同时从我国传到日本,日本人觉得生姜气味浓郁,起名叫“兄香”,而蘘荷气味清淡,称之“妹香”。日本称“茗荷”,应该为阳荷变音。 关于茗荷由来日本流传一个故事,传说释迦(佛家)弟子周梨槃特得了健忘症,特别容易忘事,丟三那四,最后连自己名字都给忘了,不知道自己是谁,有一次周梨槃特想到释迦面前求取自己姓名牌,可转念即逝,转身又将此事忘到爪哇国去了,到死也没有想起自己叫什么名字。后人发现周梨槃特墓附近长出一种陌生植物,人们因“他负荷着自己名姓的痛苦”,取“名”“荷”两字,称这种陌生物种为“茗荷”。 阳藿香气、色泽及辛辣味,特殊适合日本人胃口,深受青睐,成为日本百姓餐桌上美味佳肴,百吃不厌。或许日本人偏食粗纤维蔬菜缘故,我国牛蒡和阳荷一样,成为日本百姓餐桌上常客。 牛蒡,菊科植物,原产于我国,其子入药,其根茎食用,食用与药用同源,功效与人参相当,又称之“东洋参”。在日本驯化培植历史悠久,广泛种植。诸如,启知县、群马县、秋田县、宫城县都有种植。 日本料理广泛采用阳荷,缺一不可,小菜、汤、酢渍、油炸、酱菜中几乎随处可见,随手可取。日本料理“荷花姜”就是阳藿与笋、土豆、鱼鳔、鱼鳃、猪肉片一起炖出来的。东京有一处叫“茗荷谷”地方专司料理蘘荷。 日本导演枝裕和电影代表作——《步履不停》不经意记录着百姓生活中阳荷元素。电影通过横山家宴乡土美食美味勾起人们对家乡和亲情眷念渴望,其中有一幕老母亲敏子准备长子纯平忌日家宴镜头:敏子拿着几颗阳荷,一刀两半,干净利落咔嚓几下将其切成细丝,然后敏子和女儿千奈美边剥毛豆边聊家常,现煮青豆和盐渍阳荷丝,再倒入盛有米饭锅里,搅拌成清香阳藿毛豆拌饭。 古人对阳荷赏识有佳,难以释怀,传承发展至今。 我国南方及西南地区野生和人工种植分布广泛,如,湖南、湖北、安徽、陕西、江苏、江西、福建、海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 古代餐桌上名菜,远古滋味,无公害,绿色,有机,食药兼用,亦药亦菜。最早《名医别录》收录为中草药物,宋代以前本草经典将其列入菜部,后来《本草纲目》将蘘荷由菜部转入草部。 阳荷,膳食纤维蔬菜,味道独特,营养丰富。各地的人们对其情有独钟,夏秋季节千家万户餐桌上时鲜“常客”,特色美食,作法吃法百出,味鲜本真,口感美妙。通过凉拌、酱藏、盐渍、蒸炒等烹饪彰显其返璞归真的纯粹和魅力,多样化菜肴感知其青山绿水和人文风情韵味和醇香。 阳荷早已融入当地美食文化元素,成为乡愁记忆,令那些在外游子牵肠挂肚,垂涎欲滴,格外亲切,念兹在兹。(来源:公众号“湘西州人大” 高文化 《阳藿 中国古老菜肴 湘西道地美食》 编辑:启疾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