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一)疑似病例。 发病前12天内,曾到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居住、工作场所周围曾有本病发生;且有上述临床表现(如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者。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者。 (三)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基孔肯雅病毒核酸阳性; 2.临床标本培养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 3.血清基孔肯雅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
七、鉴别诊断 主要与以发热、关节痛或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相关疾病鉴别,关节疼痛和僵硬持续时间长者要与其他慢性关节炎鉴别。 (一)登革热。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临床表现类似,较难鉴别,且可存在合并感染的情况。登革热发热多为中高热,持续时间更长,肌肉痛、腹部症状(腹痛、腹胀、便秘等)更明显,有出血倾向,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明显,红细胞压积、ALT或AST常增高,重症较基孔肯雅热多见,可出现休克、脑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而基孔肯雅热多为中低热,关节疼痛明显,可为首发症状,多累及远端小关节,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基本正常,重症少见。需核酸检测鉴别。在登革热流行高风险区,建议也对登革热进行检测。 (二)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与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临床表现类似,亦表现为中低热,可伴皮疹、头痛、关节痛、肌痛和结膜炎,孕妇感染可引起胎儿小头畸形。基孔肯雅热关节痛更明显。需核酸检测鉴别。 (三)传染性红斑。 由细小病毒B19感染引起。儿童感染可表现为持续中高热,常合并皮疹,皮疹为多形性、多部位分布,典型表现为面颊部红斑样皮疹伴有口周苍白圈,称之为“掌击脸”,也可出现受累关节部位红斑、关节痛,常见外周血红细胞下降。核酸及病毒抗体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四)其他。 本病还需与疟疾、其他甲病毒感染、流感、麻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反应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相鉴别。
八、重症病例、重症高危人群和重症预警指标 本病重症少见,但境外基孔肯雅热疫情暴发时有重症及死亡病例报告,要加强病情监测,警惕重症病例发生。 (一)重症病例。 重症病例至少有一个器官或系统出现功能障碍,常见以下系统受累: 1.神经系统受累:脑膜脑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脊髓炎等; 2.心脏受累:心肌炎、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 3.急性肝损伤:血清ALT或AST>1000IU/L或总胆红素>85.5μmol/L; 4.出凝血障碍:皮下血肿、便血等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二)重症高危人群。 1.婴儿; 2.老年人(65岁以上); 3.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妇女; 4.慢性基础疾病患者; 5.免疫抑制者(器官移植、AIDS、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三)重症预警指标。 1.持续高热或退热后病情加重; 2.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嗜睡等; 3.心血管系统症状:心悸、胸闷、胸痛、心律失常、四肢厥冷、尿量减少等; 4.呼吸系统症状: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 5.出血表现:皮肤瘀斑、黏膜出血、黑便等。
九、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一)一般治疗。 1.关节疼痛明显者,建议卧床休息,受损关节应制动,避免负重和剧烈运动(如爬山、长跑等),防止加重关节损伤。 2.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电解质、肝功能、出凝血功能等重症预警指标,及时处置,有基础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3.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4.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因原发病正在接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者,根据原发病诊治需要和预期风险及获益权衡决定。 (二)对症治疗。 1.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不退者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有因基础疾病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评估出血风险,决定是否停用或换用其他替代药物。儿童使用水杨酸类药物有引发Reye综合征风险,应避免使用。 2.镇痛: (1)急性期关节疼痛不能忍受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应以必需的最低剂量和最短疗程使用为原则,避免用于有肝病或转氨酶升高等禁忌证的患者。 (2)急性期过后关节仍疼痛者可使用局部外用贴剂,也可考虑红外线等物理治疗。 3.止痒:皮肤瘙痒者可予抗组胺药物口服或炉甘石洗剂外用。 (三)重症治疗。 1.神经系统。 脑水肿可予甘露醇或利尿剂等脱水治疗;癫痫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应及时给予辅助通气;不建议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仅在急性脊髓膜炎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吉兰-巴雷综合征推荐使用免疫球蛋白。 2.循环系统。 (1)液体管理 需要静脉补液患者,建议使用晶体液(如林格氏液)进行补液。休克患者,液体补足后组织灌注仍然不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首选去甲肾上腺素。 (2)心脏支持 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存在严重心律失常时,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发生心衰时,限制液体入量,予利尿、扩血管等治疗。 3.血液系统。 (1)出血治疗 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衄给予局部止血,胃肠道出血者给予抑酸药、生长抑素等。血红蛋白低于60g/L,可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9/L伴严重出血者,可输注血小板。 (2)DIC治疗 适时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等。 4.严重肝损伤。 予抗炎保肝药物治疗,肝衰竭者可予人工肝等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