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

2025-8-1 20:38| 发布者: 国医正宗| 查看: 90| 评论: 0|来自: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摘要: 基孔肯雅热(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相似。附件:1.基孔肯雅热重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2.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3.基孔肯雅 ...


  2.感染来源分类。按感染来源地将确诊病例分为境外输入病例、省外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

  (1)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国家或地区旅居史且排除境内感染可能的病例。

  (2)省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有居住地所在省份外的境内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且排除居住地所在省份感染可能的病例。

  (3)本地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没有居住地所在省份以外地区旅居史的病例,或有居住地所在省份以外地区旅居史且排除旅居地感染可能的病例。

  ()多渠道监测。

  1.进境人员监测。针对入关时有基孔肯雅热相关健康申报或检疫时有疑似症状的入境人员,海关及时开展筛查,并发放《就诊方便卡》,及时通报当地疾控部门。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对发病12天内,有非洲、东南亚、南美和中美洲等流行国家和地区旅居史的劳务、留学生等重点就诊对象,按要求开展监测,及时发现境外输入病例。

  2.登革热样病例多病原监测。Ⅰ类、Ⅱ类地区在蚊媒活跃季节,在基层医疗机构针对登革热样病例(即体温超过38℃,伴皮疹或关节疼痛,无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者)开展登革病毒、CHKV等多病原核酸检测。如检出CHKV核酸阳性,立即启动病例应急监测。

  3.专项调查。中国疾控中心指导发生本地传播疫情的重点地区,在当年疫情结束后,媒介伊蚊非活跃期(通常为11月至次年1)对发生较大规模本地疫情的县(市、区)开展血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了解人群感染率。

  4.媒介伊蚊监测。包括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基孔肯雅热主要传播媒介与登革热一致,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具体监测要求参见《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

  ()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1.病例报告。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监测报告管理模块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基孔肯雅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可通过前置软件自动采集病例信息、审核后报告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应以适当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及时向当地县级疾控中心报告,并及时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控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2.病例订正。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对病例信息进行复核、订正。明确可能感染来源后,应及时订正病例分类,境外输入病例需在备注栏标注境外国家或地区名称,省外输入病例需在备注栏标注输入来源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名称。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新发疫情、聚集性疫情和局部暴发疫情。新发疫情指以县(市、区)为单位,近5年首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聚集性疫情指在同一家庭、学校、建筑工地、社区、村庄等集体单位或场所,14天内报告3例及以上本地确诊病例。局部暴发疫情指同一街道/乡镇,14天内报告10例及以上本地确诊病例。疫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中心应在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事件级别选择“未分级”。后续根据疫情进展及时调整。

  (四)病例管理与职业防护

  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病毒血症期(起病7天内)患者原则上须采取住院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后解除防蚊隔离。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病区安装纱门纱窗,患者使用蚊帐,防止院内感染;同时做好外环境蚊媒孳生地处理。若病例不住院,医疗机构应告知其防蚊隔离要求,自行做好居家健康监测管理,辖区疾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指导。

  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在开展患者诊疗及血液样本采集时,应采取标准防护,避免无有效防护接触患者血液及血性分泌物和排泄物;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采取防蚊措施,避免被携带病毒蚊虫叮咬。

  (五)流行病学调查

  县()级疾控中心在接到疫情报告后,会同医疗机构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可能的感染地点,搜索可疑病例,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对重点病例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重点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省外输入病例,聚集性疫情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首发病例、指示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为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调查对象等。个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发病、就诊及实验室检测情况、发病前后活动情况等,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填写《基孔肯雅热重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附件1),填报时间为确诊后72小时内,病例死亡后须及时订正。

 

  五、疫情处置

  ()科学划定风险区域

  基孔肯雅热流行季节出现确诊病例(包括输入病例、本地病例)I类、Ⅱ类、Ⅲ类地区,以及基孔肯雅热非流行季出现本地病例的地区,应根据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科学划分核心区、警戒区和监控区3个风险区,落实防控措施,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划分原则参考《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

  ()分级分类处置疫情

  遵循“早、小、严、实”原则,分级分类处置疫情。

  1.输入疫情。采取“媒介应急控制,做好病例救治和防蚊隔离管理”的防控策略,防止引发本地疫情。非流行季出现输入疫情时,各地要做好病例救治和防蚊隔离工作。流行季出现输入疫情时,在病例救治和管理基础上,Ⅰ类、Ⅱ类和Ⅲ类地区防控重点是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发病起7天内)的活动地点,划分风险区域,开展成蚊杀灭工作。共同暴露者做好12天自我健康监测。

  2.本地疫情。采取“1天内完成风险区域划定并启动灭蚊工作,核心区3天内完成入户调查处置、3天内完成全覆盖成蚊杀灭、5天内控制蚊媒密度”的防控策略,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严防疫情升级和外溢扩散。Ⅰ类、Ⅱ类和Ⅲ类地区要快速划定核心区,核心区和警戒区全面落实“逢热必检”,强化病例搜索和防蚊隔离管理,严格落实媒介应急控制措施。若疫情升级为局部暴发,要避免医疗挤兑,优先保证重症患者,孕妇、老年人及新生儿等重症高风险人群住院,Ⅰ类地区发生疫情的街道或乡镇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单位和群众,做好蚊媒孳生地清理和成蚊杀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