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疾控综传防发〔2025〕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局、卫生健康委: 为指导各地科学有效做好登革热防控工作,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家疾控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5年6月25日
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登革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和发病人数呈不断扩大和上升趋势。我国媒介伊蚊分布广泛,近年来由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登革热本地疫情时有发生,为指导各地科学有效做好登革热防控工作,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定本防控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党的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传染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按照“预防为主、依法科学、综合治理、分级分类”原则,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广泛动员社会和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开展多渠道监测预警,加强疫情分析与风险研判,及时发现和控制输入疫情,有效阻断本地传播,做到发现一起、控制一起,避免出现较大规模聚集性疫情。中西医结合规范治疗病例,最大限度降低重症、死亡病例发生风险。
二、病原学特征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45—55nm,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均可导致人类感染,引发重症,其中DENV-4型病毒传播力较弱,累及范围较小。我国本地传播登革病毒流行株血清型与境外输入病毒相关联,以DENV-1型、DENV-2型多见。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11kb,内含单一可读框依次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抗原是非结构蛋白中的一种糖蛋白,在急性期血清中大量存在,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pH值小于3的条件、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均可灭活病毒。
三、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少数情况下也可经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 (三)潜伏期。 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 (四)传染期。 感染者在发热期及前后1—2天对媒介伊蚊具有感染性,一般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感染性强。 (五)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登革病毒感染后,对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不能形成有效保护,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增加重症风险。 (六)流行特征。 登革热在全球存在媒介伊蚊分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拉丁美洲、西太平洋、东南亚、东地中海等地区,登革热传播可常年发生。我国虽尚未形成稳定的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源地,但境外输入病例常年可见。广东、云南、广西等多个省份曾多次发生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夏秋季高发,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主。 (七)临床表现。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病程可分为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多数病例病情较轻,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表现,少数病例为重症登革热,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具体参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的《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四、流行风险地区分类 综合考虑媒介伊蚊分布情况和活动期长短、既往本地疫情发生情况和疫情规模等因素,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照登革热传播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地区。后续可视传播风险变化动态调整。 Ⅰ类地区(6个)指媒介伊蚊活跃期较长、既往报告本地病例较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的省份,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 Ⅱ类地区(11个)指媒介伊蚊活跃期相对较长或既往有本地病例报告、有一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的省份,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 Ⅲ类地区(8个)指有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本地病例,但存在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风险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西藏、陕西、甘肃。 Ⅳ类地区(7个)指目前未监测到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本地病例的地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五、病例报告与管理 (一)病例定义。 1.登革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参见《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2.重症登革热。出现严重出血、休克或严重器官损害的确诊病例。参见《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 3.境外输入病例、省外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按感染来源地,将确诊病例分为境外输入病例、省外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 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4天内有登革热流行国家或地区旅居史且排除境内感染可能的病例。 省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14天内有居住地所在省份外的境内登革热流行地区旅居史且排除居住地所在省份感染可能的病例。 本地病例指发病前14天内没有居住地所在省份以外地区旅居史的病例,或有居住地所在省份以外地区旅居史且排除旅居地感染可能的病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