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分级依据 4.2.1 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应依据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作场所空气中生产性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等要素的权重数。 4.2.2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M)的权重数(WM)取值见表 1。 表 1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权重数(WM)取值
4.2.3 工作场所空气中生产性粉尘职业接触限值比值(B)的权重数(WB)取值见表 2。 表 2 生产性粉尘职业接触限值比值的权重数(WB)取值
4.2.4 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权重数(WL)的取值见表 3。 表 3 体力劳动强度权重数(WL)的取值
4.3 分级级别 生产性粉尘作业按危害程度分为五级:相对无害作业(0 级)、行动水平作业(Ⅰ级)、轻度危害作业(Ⅱ级)、中度危害作业(Ⅲ级)和高度危害作业(Ⅳ级)。 4.4 分级方法和计算 4.4.1 分级指数 G 按式(1)计算: G= WM×WB×WL ………………………………………………(1) 式中: G ——分级指数; WM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权重数; WB ——工作场所空气中生产性粉尘职业接触限值比值的权重数; WL ——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 4.4.2 根据分级指数 G,将生产性粉尘作业分为如下五级,见表 4。 表 4 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
4.4.3 测得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作场所空气中生产性粉尘职业接触限值比值和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后,也可直接查阅表 5 进行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表中跨级者,应采用计算方法确定分级。 表 5 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表 5 分级管理要求 5.1 相对无害作业(0 级):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对劳动者健康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应继续保持作业方式和防护措施。 5.2 行动水平作业(Ⅰ级):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劳动者明显接触生产性粉尘,应进行危害告知,密切关注工作场所生产性粉尘浓度,加强作业场所日常监测、开展职业健康监护。 5.3 轻度危害作业(Ⅱ级):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应采取工程防护措施,改善工作环境,保证劳动者实际的生产性粉尘接触水平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应进行职业病危害告知、职业卫生监测、职业健康监护、作业管理,设置生产性粉尘危害警示标识,强化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督促劳动者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5.4 中度危害作业(Ⅲ级):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很可能引起劳动者的健康损害。应在采取 5.3 的措施基础上,及时采取干预和管理行动,限期完成干预措施,劳动者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保证劳动者实际的生产性粉尘接触水平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 5.5 高度危害作业(Ⅳ级):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极有可能引起劳动者严重健康损害。应在采取 5.3的措施基础上,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和专项治理工作,必要时停止作业。劳动者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保证劳动者实际接触水平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对劳动者进行健康体检。整改完成后,应重新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卫生评价,直至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 6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参见附录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