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菊典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给钟繇的信中说:“九为阳数(注:《易经》把奇数“九”视为阳数,且是极阳,古人占卜时“九”为“老阳”),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亦称“重九”,取长久之意。 重阳在战国时已经成为节日了。“重阳”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屈原《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诗词中最早出现“重阳节”的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诗人庾肩吾的《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云:“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 晋代正式被确定为节日。唐德宗在立九月九日为三令节的诏书中说:“汉崇上巳,晋纪重阳。” 并下诏确立重阳为“三令节”,即国家的正式节日之一。 曹魏时钟会《菊花赋〉云:“于是季秋初九,日数将并,置酒华堂,高会娱情,百卉凋瘁, 芳菊始荣,纷葩烨华。或妍姿妖艳,一顾倾城,擢纤纤之素手,仰抚云髻,俯弄芳容……”东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孟嘉)传》云:“九九日,(桓)温游龙山, 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座;时佐走并著戎服……”可见,赏菊、饮菊花酒是重阳最主要活动。不仅官吏、将佐,而且士女、百姓都视之为重要节日,因此重阳节也叫“菊花节”。 如此,说到重阳,必会想到菊花;说这菊花,那就又不得不说到东晋陶渊明;说到陶公,就不得不提到相关的典故,故在共赏后面诗词前,以便于轻松理解其中风雅意趣,先特别呈上最常见的几个典故轶事(后四项似与菊无关,但这些都与重阳节即“菊花节”时风流雅士酬赠唱和、登高纵饮(酒)时常用,故一并列举)。 1.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最后一次出仕江西彭泽县令,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而八十余日便解印绶去职归乡( 唐朝房玄龄《晋书·陶潜传》),从此归隐田园。古诗词中常提到的“元亮”“五柳”“ 靖节”“陶公”“彭泽”“东篱”等均指其(东篱很多时候也代指菊花)。与其相关的典故有三: 1)量革履、白衣送酒:俩均与南朝刘宋开国功臣、书法家王弘为江州刺史时曲意结交名士陶潜相关。 ①量革履: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晋书·隐逸传·陶潜传》:“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弘每令人侯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中伸脚令度焉。” ②白衣送酒:南北朝刘宋檀道鸾的《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 是说刺史王弘钦佩他人品高尚而曲意交往,送酒致意,又为之量脚制履。后遂用为钦慕名士之典。“白衣”在古多指平民百姓或者品级极低小官(尤指“跑腿”小吏或无定事之差僚),也指专门送酒之人。 2)颜公付酒钱:此为刘宋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南朝宋文学家、文坛领袖、元嘉三大家之一的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时发生。 《宋书·隐逸传·陶潜传》:“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是说南朝宋文士颜延之与隐士陶潜友好,常相聚欢饮。颜奉命出为始安郡太守,留赠二万钱,陶潜全部用为酒资。后遂用为嗜酒之典。 3)檀公肉:此为南朝刘宋曾官至太尉主簿、咨议参军的开国元勋檀道济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贫病交加、冻馁偃卧的他,赠以粱肉(即精美的膳食,形容富贵人家享用优渥),并劝陶潜出仕被拒,所赠粱肉也拒。 《南史·隐逸·陶潜传》: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此事表明崇尚自然的陶元亮为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显示清士的傲岸优雅,耿介不苟取的高尚品德。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后用为称颂陶渊明之典。 4)无弦琴 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陶渊明不解音律,却放置了一张无弦的不加装饰的琴,每逢饮酒聚会,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情趣。后用以为典,有闲适归隐之意。 2.两个都发生在东晋,还都与官拜征西大将军、临贺郡公的桓温(312年~373年,晋明帝的驸马)有点关系的典故:涉及龙山、落(吹)帽等和东山、会稽及桓公等。 1)龙山落帽:也常存直接说“落帽”“吹帽”者,《晋书·桓温列传·孟嘉》:“…(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寮毕集,时佐史并著戎服,风吹嘉帽堕落,温戒左右勿言,以观其举止。嘉初不觉,良久如厕,命取还之。令孙盛作文嘲之,著嘉坐处。嘉还即答,四坐嗟叹。”此后就有“龙山落帽”、“九日脱帽”“客帽欺风”等等重阳登高的典故。后世用以作咏重阳宴饮,表示游兴酣畅、文采飞扬;或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 2)高卧东山:也常存直接说“东山”“会稽”者,此典出处有三,虽都与东晋谢安(320年-385年)相关。 ①《世说新语·排调》《晋阳秋》载谢安应桓温之请出任司马前,曾隐居于会稽上虞县西南之东山,优游自乐六七载,拒不做官。后因用“东山”作为隐居之词,意表游山憩水、淡泊仕进的生活情趣,如东山岁晚、东山风月等,常作为赞颂位尊爵显的官吏的比喻之词。有时作者也会用来披露自己的心情,比如暗喻自己也是在野的经世济国之才。 ②《世说新语·笺疏》:“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谢太傅即谢安,王右军即王羲之,此典故概括为中年风月、中年丝竹等,指中年人以丝竹陶情排遣哀伤为“丝竹中年”,
它与前一出处混在一起用,表现人过中年后的情趣与怀抱。 ③《世说新语·雅量》载:“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日: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这就是攸关东晋命运的由谢安命侄儿谢玄迎战打胜的史称
“淝水之战”,这个典故赞誉有胆有识、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神态自若的儒将风度,或抒发施展才略、抗御外侮的抱负,有时也用在咏史怀古的作品中。 3.发生于春秋时跟齐景公(?~公元前490年)相关的典故:牛山泪,牛山沾衣,牛山凝咽,牛山沾洒,神州泪不向牛山滴。 典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则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景公惭,而举觞自罚,因罚二臣。” 就是讲春秋时齐景公游牛山,看到这大好河山而不胜留恋,表示不忍舍富贵而死,然被晏子诤谏——生老病死为自然大律,不必贪生怕死而放达。此典也多此意,如李白、杜甫诗中,后人也多引用以示人生无常,但只要远离是非就要安逸自适,登临之乐就应尽情享受,不必嗟叹。当然也有表达时光流逝而人生易老感伤的。 4.高阳酒徒 典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原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问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对曰:“状貌类大儒,衣儒衣,冠侧注。”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曰‘走!复入言,而公高阳酒徒也’。”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 高阳, 古乡名,汉应劭注《汉书》云:“在高河之阳(注:水之北为阳)”,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食([lì yì jī]?—公元前203年)其即此乡人,他自称高阳酒徒,迫使刘邦接见了他。后遂用“高阳酒徒”指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5.流霞指代琼浆玉液、甘醇美酒的典故。 典出东汉王充《论衡·充篇》:“ (项) 曼都好道学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家问其状,曼都曰:‘去时不能自知,忽见若卧形,有仙人数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见月上下幽冥,幽冥不知东西。居月之旁,其寒凄怆。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不知去几何年月,不知以何为过,忽然若卧,复下至此。’河东号之曰‘斥仙’。”【晋·葛洪《抱朴子·祛惑》卷二十亦载此事,文有不同。又汉郭宪《洞冥记》卷一载:“东方朔少时,忽失,经年乃归,谓其母曰:‘儿至紫泥海、息都崇堂,王公给之以丹霞浆,儿食之太饱,闷几死,乃饮玄天黄露半合即醒,既而还’。”
】 意思是项曼都好道学仙,后随仙人上天,饿了饮一杯流霞,则数月不饥。复回人间,人称“斥仙”。后遂用“流霞酒、流霞、霞液、霞浆、霞觞、霞杯、霞酌”等指仙酒、美酒,或形容彩霞如酒;用“酌霞、饮霞”等谓饮酒,多用写仙道生活;用“斥仙”称人间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