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个罕见病病种诊疗指南(2025年版)·白塞病/贝赫切特综合征

2025-9-5 18:53| 发布者: 中医天地| 查看: 46| 评论: 0

摘要: 白塞病(BD)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以血管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葡萄膜炎和皮肤损害,亦可累及心脏及大血管、神经系统、胃肠道、关 ...

9.白塞病/贝赫切特综合征

 

概述

白塞病(Behçet's diseaseBD)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以血管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葡萄膜炎和皮肤损害,亦可累及心脏及大血管、神经系统、胃肠道、关节等器官。BD可引起任何大小和类型血管的血管炎,临床表现存在高度异质性。鉴于该病往往表现为不同的临床表型症候集簇,如皮肤黏膜型、关节型,血管型、胃肠型、眼型和中枢神经系统型,同时疾病表现的地域性、某些家系中症候群及不同脏器受累患者的药物治疗反应均存在差异,近年来很多学者倾向将其称为白塞综合征(Behçet's syndromeBS)。

 

病因和流行病学

目前BD病因不明,多数认为其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在感染等多种环境因素作用下,机体免疫功能的过度激活和免疫耐受的丧失,导致机体多系统炎性损伤的一类临床症候群。主要因素包括:

1.遗传因素BD在地域和种族上存在明显差异,以及家族聚集倾向,这表明遗传因素对发病有一定影响。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 Bhuman leukocyte antigen BHLA-B)基因,尤其是 HLA-B51,与BD密切相关。

2.感染因素 细菌、病毒感染及肠道菌群异常可能是 BD 的致病因素,导致机体炎症反应异常和免疫功能失衡。

3.免疫因素 中性粒细胞过度活化和浸润是 BD 急性炎症的核心,多种细胞因子介导抗原提呈细胞激活,扩大炎症反应。进一步刺激获得性免疫系统,引发 T 细胞分化失衡,导致体内细胞因子网络紊乱,造成组织损伤。

4.内皮激活和高凝状态 内皮激活和高凝状态是 BD 患者血管炎症及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表现为内皮损伤、内皮功能障碍、一氧化氮生物利用率降低、血管生成异常和血液高凝状态,这些因素共同参与 BD 发病。

BD 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大地域差异,中东、远东、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故被称为“丝绸之路病”。全球综合患病率为10.3/10 万。土耳其患病率最高,为(80370/10 万,其次是日本、韩国、伊朗、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为(13.535/10 万,中国 BD 的患病率估测约为14/10 万,北方可高达110/10 万,而北美和北欧国家的患病率为1/1.5 万~1/50万。BD 高发地区的男女患病率相近,在美国和北欧则女性更多见。发病年龄多为 1550岁,中位发病年龄 34 岁。中东或远东地区的年轻男性患者更易出现重要脏器受累,预后较差。

 

临床表现

BD多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呈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均可受累,皮肤黏膜损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眼、血管、胃肠道、神经系统受累者预后不佳。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

1.口腔溃疡  复发性口腔溃疡(>3 /年)常为 BD 最早及最常出现的临床表现。可发生在口腔任何部位,如舌、颊、唇、齿龈、咽、硬腭等处,常多发,疼痛剧烈,反复发作。局部创伤、某些食物、疲劳、失眠、月经可能为触发因素。典型病变为圆形,中央凹陷,表面覆有黄白色假膜,周围为边界清楚的红晕。溃疡大小、数量多变,小的阿弗他溃疡最为常见,直径<1cm,轻微疼痛,持续时间短(2 周之内),愈合后不留瘢痕;大的阿弗他溃疡直径 13cm,剧烈疼痛,持续时间长(可达 6 周);疱疹样溃疡少见,表现为多个直径 12mm 疼痛剧烈的小溃疡。咽深部溃疡和狭窄可导致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

2.生殖器溃疡  很少为首发表现,发生率为 51.7%93%。在男性多见于阴囊,亦可在阴茎、龟头和环肛门周围。在女性最常见于大阴唇,亦可出现在小阴唇、阴道、宫颈处。与口腔溃疡比,生殖器溃疡出现的次数较少,数目亦少,但通常更深更大,边缘不规则,常疼痛剧烈,溃疡愈合后常留有瘢痕。

3.皮肤损害  39.4%87.1%的患者可出现皮肤损害,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假性毛囊炎、结节红斑、坏疽性脓皮病、Swe e t 综合征样病变等。痛性结节性红斑为最常见的皮肤损害,多见于女性,好发于下肢,愈合后留有色素沉着。假性毛囊炎和痤疮样皮疹在男性患者更常见,可发生于非青春期人群(>40 岁),是一种圆形无菌性脓疱,基底部有红斑和水肿病变,分布于背部、面部和颈部。

4.眼损害  50% 的患者有眼部受累,可表现为葡萄膜炎、巩膜炎、角膜融解等,以白塞葡萄膜炎(Behçe t's uveitisBU)最为常见,是 BD 患者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临床预后较差、致盲率较高。BU 好发于 2030 岁人群,男性更多见且症状更重,预后差。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后/全葡萄膜炎,也可表现为孤立性前葡萄膜炎,但较为少见。BU /全葡萄膜炎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视力下降和眼前漂浮物,一般进展很快,可在数小时内引起视力急剧下降。如合并前葡萄膜炎可有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前房积脓可见于约 20% BU。前葡萄膜炎可在 23 周自行消退,但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虹膜后粘连。眼后段受累以静脉性视网膜血管炎为主要表现,包括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血管鞘、视网膜出血等改变,较严重的患者可见相对特征性的黄白色视网膜浸润灶,还可出现视乳头水肿、黄斑水肿等表现;常伴不同程度的玻璃体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视网膜静脉荧光素渗漏、着染,可存在无灌注区。轻度患者眼底检查可无明显异常,仅在荧光素血管造影中可见弥漫毛细血管荧光素渗漏,表现为特征性的蕨树叶样强荧光。葡萄膜炎反复发作可引起瞳孔膜闭、黄斑萎缩、并发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和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可逆或不可逆的视力丧失。

5.血管损害  2.2%50%患者可有血管受累,且以男性居多。血管受累是BD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不同直径的动脉和静脉均可受累,静脉受累更常见,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DVT 是最常见的静脉血栓类型,特别是下肢 DVT,占所有血管病变的 60%80%,常多发,双侧受累多见,治疗反应差,易复发,再通困难,临床可引起间歇性跛行,超过半数患者会导致严重的血栓后综合征,表现为慢性肢体疼痛、水肿和皮肤色素沉着并可继发下肢溃疡。BD 患者的深静脉血栓与发生炎症的血管壁黏附紧密、不易脱落,而 BD 肺血管受累引起的肺血管炎可损伤内膜,导致肺动静脉内多发血栓形成。腔静脉血栓(上、下腔静脉)引起慢性梗阻可导致显著的胸壁和腹壁静脉曲张。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同时或相继受累可引起布-加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腔积液、肝大和黄疸、阴囊水肿和下肢水肿,严重者可导致肝衰竭。动脉受累主要表现为动脉瘤、动脉狭窄和闭塞,以动脉瘤多见,假性动脉瘤为主,常发生在主动脉、肺动脉、股动脉等位置,30%为多发,严重者出现瘤体破裂、病死率极高。肺动脉瘤是 BD患者的主要死因,临床表现为咳嗽、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严重病变者可出现大咯血,危及生命。血管受累常有复发趋势,2 年复发率为 23%5 年复发率为 38.4%

6.心脏损害  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心包炎、瓣膜病变、冠状动脉病变、心内血栓、心肌炎、心内膜炎、传导异常等,多提示不良预后。其中瓣膜病变起病隐匿,可以在 BD典型症状前出现,常导致漏诊或误诊,临床上不乏看到心脏病变多次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瓣周漏、瓣膜脱落等严重并发症,之后才确诊 BD 的病例。其主要表现为急性或慢性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理为主动脉瓣及瓣周组织广泛炎症,常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或升主动脉瘤,少数可累及二尖瓣和三尖瓣。冠状动脉受累相对少见,以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影像学表现为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瘤和闭塞病变,常伴发心脏外血管病变,而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少见。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