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空气洁净度 air cleanliness 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和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微粒的允许数量。 3.8刷手衣 scrub attire 手术前进行外科手消毒时,所穿着经清洁、消毒处理的专用服装。 3.9手术衣 surgical gown 手术人员穿着的无菌服装,其性能要求应符合 YY/T 0506.1 的规定。 3.10个人防护用品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医务人员用于保护自身免受患者血液、体液或组织暴露所致感染风险的专用服装或设备,包括手套、口罩、帽子、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防护拖鞋、鞋套和具备换气装置的个人防护用品等。 3.11皮肤准备 skin preparation 手术前对患者皮肤进行清洁、消毒或使用专用工具去除或剪短手术区域毛发的过程。 3.12安全区域 neutral zone 用于术中放置、传递锐利器械的区域,通过此区域实现锐利器械的无接触式传递。 3.13无触式传递 non-contact transfer 手术过程中借助安全区域,进行传递、接收锐利器械的方法。
4 控制原则 4.1 手术部(室)的建设应纳入医院建设规划,使之与本单位的服务功能、建设规模和发展规划相适应,手术部(室)的感染控制应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 4.2 医院手术部(室)建筑布局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满足环境污染控制要求。 4.3 医院宜根据诊疗需求将门诊手术、日间手术、住院手术分区域设置,集中管理。 4.4 手术部(室)应设有隔离手术间;洁净手术部(室)的隔离手术间通常为负压手术间。 4.5 医院应制定手术部(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具体遵循附录 A 的要求。 4.6 对新开展的各类手术技术、新使用的器械、设备、耗材等物品,应进行感染控制风险综合评价。 4.7 根据手术感染风险等级,合理安排手术区域与手术台次;同一手术间实施切口级别不一致的手术时,应从清洁到污染的顺序进行排序。 4.8 每台手术结束后应对手术间实施相应处理,每日全部手术结束后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符合附录B 的要求。 4.9 对合并传染性疾病、特殊病原体感染的患者或确诊携带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重耐药菌的患者施行手术前,临床科室应通知手术部(室)做好相应的隔离准备。 4.10 被朊粒(朊病毒)、甲类传染病或乙类采取甲类管理措施的传染病、气性坏疽、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感染、患有经空气传播疾病等患者实施手术时,应安排在隔离手术间进行。 4.11 参加手术人员应根据手术可能暴露的感染风险,选择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 4.12 直接接触手术患者的用品,应一人一用一清洁、消毒或灭菌。 4.13 各类手术器械、设备配件等物品使用后的消毒灭菌处理,应由消毒供应中心进行集中处置,实现同质化管理。
5 环境控制 5.1 建筑与布局要求 5.1.1 手术部(室)应独立成区,出入路线应符合洁污分开、医患分开的管理原则。 5.1.2 根据医院感染控制要求,手术部(室)应设置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 5.1.3 每个手术间应限设 1 张手术床,最小净使用面积不宜低于 30m2、净高宜为 2.7m-3.0m。 5.1.4 有条件的医院手术部(室)宜设术前准备间和麻醉恢复室。 5.1.5 手术间应配备维持围术期患者体温的基本设备与物品,电脑终端宜使用触摸屏。 5.1.6 外科手消毒设施应符合 WS/T 313 要求,并符合以下要求: a)每 2-4 个手术间宜单独设立 1 个刷手间(区域),刷手池应设置在手术间附近,具有防溅功能并设置有检修门; b)安置高度应便于对手部、手臂清洁。并在适宜的位置安置洗手液、外科手消毒剂、 干手物品、镜子、时钟等设施。 5.1.7 污物处理与暂存间应满足污染器具如引流瓶、污物桶等物品的处理及手术后大量医疗废物、敷料的暂时存放。 5.1.8 普通手术间建筑要求如下: a) 墙面应平整,应采用防潮、防霉、不积尘、不产尘、耐腐蚀、易清洁的材料; b) 墙面与地面成一整体,踢脚与地面交界的阴角应做成 R≥30mm 的圆角,墙体交界处的阴角应成小圆角; c) 地面应平整、防水,采用耐磨、耐腐蚀、易清洁、浅色材料,手术间内不应设地漏; d) 吊顶不应采用多缝的石膏板; e) 门窗密闭性好。 5.1.9 洁净手术间的建筑设施应符合 GB 50333 要求。 5.1.10 隔离手术间宜自成区域,有独立出入口,空调或净化系统独立设置,宜设缓冲间。 5.1.11 隔离手术间无法进行有效通风换气时,应根据需要安装空气消毒装置。 5.1.12 手术部(室)局部改造、扩建时,应进行感控风险评估,做好改造区域与正在使用的手术部(室)其它区域的全封闭物理隔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