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 A (资料性)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防护性能检测方法 A.1 X 射线限束装置泄漏辐射 A.1.1 X射线限束装置泄漏辐射检测条件 X射线限束装置泄漏辐射检测条件为: a) 设置机架角度为 0°,限束系统为 0°(机架旋转见图 A.1),在正常治疗距离下选择最高能量的 X 射线; b) 测量时宜采用至少 2 个什值层的 X 射线吸收材料将辐射束出口完全屏蔽; c) 参考随机文件泄漏辐射数据,选取泄漏较高的点位,选取的点位数不少于图 A.2 中总点位数的二分之一; d) 探测器可选择小型探测器或多点探测器或热释光剂量计等。 A.1.2 X射线限束装置泄漏辐射检测方法 X射线限束装置泄漏辐射检测方法为: a) 将照射野设定成 X 方向最大、Y 方向最小; b) 选择泄漏辐射较高的点位布置探测器,探测器位置参考图 A.2; c)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输出 2 Gy 的剂量,记录探测器位置、编号和探测器示值; d) 再对称地将照射野设定 X 方向最小、Y 方向最大,重复本标准第 A.1.2 条 b)项和 c)项步骤; e) 测量或计算所测点位的泄漏辐射数值; f) 分别计算 X 方向最大、Y 方向最小与 X 方向最小、Y 方向最大时所测点位最大和平均泄漏辐射相对于最大吸收剂量的百分比。 A.2 电子线限束装置泄漏辐射 A.2.1 电子线限束装置泄漏辐射检测条件 电子线限束装置泄漏辐射检测条件为: a) 设置机架角度为 0°,限束系统为 0°(机架旋转见图 A.1),在正常治疗距离下选择最高能量的电子线; b) 参考随机文件泄漏辐射数据,在几何照射野周边外
2 cm 处的线和 M 区域边界之间选取最大泄漏的点位进行验证性检测,点位参考图 A.3; c) 对所有尺寸的电子线限束器/限束系统,基于随机文件中给出的电子线能量所测数据的最不利组合下照射,若随机文件没有给出有关试验结果,则只测量常用电子线限束器/限束系统的情形; d) 用横截面≤1 cm2 的辐射探测器在空气中进行测量; e) 可采用三维水箱沿着图 A.3 轴线上逐点扫描测量。 A.2.2 电子线限束装置泄漏辐射检测方法 电子线限束装置泄漏辐射检测方法为: a)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输出 2 Gy 的剂量; b) 记录探测器的编号、位置和探测器示值; c) 测量或计算所测点位的泄漏辐射数值; d) 计算所测最大泄漏辐射与最大吸收剂量的百分比。 标引序号说明: 1 ——机架旋转,轴1; 2 ——辐射头横向转动,轴2; 3 ——辐射头纵向转动,轴3; 4 ——光阑系统旋转,轴4; 5 ——治疗床的等中心旋转,轴5; 6 ——治疗床床面的旋转,轴6; 7 ——治疗床纵向转动,轴7; 8 ——治疗床横向转动,轴8; 9 ——治疗床床面高度,方向9; 10 ——治疗床横向移动,方向10; 11 ——治疗床纵向移动,方向11; 12 ——轴1至辐射源距离,方向12。 图A.1 旋转式机架示意图 注:S(M区域的面积)=πR20。 图A.2 X射线限束装置泄漏辐射 24 个检测点分布示意图(常规加速器的R0=25cm) 注:为使用电子束时的正常治疗距离处的尺寸。 图 A.3 电子线限束装置泄漏辐射检测点分布示意图 A.3 M区域外的泄漏辐射(中子除外) A.3.1 M区域外的泄漏辐射检测条件 M区域外的泄漏辐射检测条件为: a) 关闭 X 方向和 Y 方向射野至最小位置; b) 宜采用至少 3 个什值层厚 X 射线吸收材料将射线出口完全屏蔽; c) 参考随机文件泄漏辐射数据,患者平面选取的点位数不少于图 A.4 中总点位数的二分之一,患者平面外选取泄漏较高的点位; d) 探测器可选择小型探测器或多点探测器或热释光剂量计等。 A.3.2 M区域外的泄漏辐射检测方法 M区域外的泄漏辐射检测方法为: a) 选择泄漏辐射较高的位置布置探测器,患者平面的布点位置参考图 A.4,患者平面外的布点位置参考图 A.5; b)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输出 2 Gy 的剂量,记录探测器位置、编号和探测器示值; c) 测量或计算所测点位的泄漏辐射数值; d) 计算患者平面最大和平均泄漏辐射相对于最大吸收剂量的百分比; e) 计算患者平面外最大泄漏辐射相对于最大吸收剂量的百分比。 图 A.4 M区域外泄漏辐射 24 个检测点分布示意图 图 A.5 患者平面外区域示意图 A.4 感生放射性检测 A.4.1 感生放射性检测条件 感生放射性检测应参考临床使用情况,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正常运行至少4 h后开展。在最大X射线能量(标称能量大于10 MV时)和最大吸收剂量率下,进行4 Gy照射,在照射终止后的不超过30s开始测量。 A.4.2 感生放射性检测方法 可采用多点探测器或者防护巡测仪器测量,探测器置于距离辐射头外表面平面分别为5cm和100cm处测量感生放射性导致的周围剂量当量或者周围剂量当量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