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标准(WS/T 840-2025)

2025-9-13 17:56| 发布者: 启疾光| 查看: 29| 评论: 0

摘要: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



5.6 患者转运关键流程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

5.6.1 患者转运关键流程通用原则

患者交接各个环节持续履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因分娩、手术或治疗需要在不同科室间转接时(急诊、病房、手术室、ICU、分娩室、新生儿科之间),交接双方应认真查对交接,确保患者身份正确。在确认准备转交接患者身份时,应与患者或家属/陪同人员共同核实其身份,至少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身份识别确认。

5.6.2 住院转科患者交接

5.6.2.1 患者需要转科时,转出科室医务人员检查患者腕带信息是否准确清楚,并与接收科室取得联系,向其提供患者信息,接收科室做好迎接患者的准备。

5.6.2.2 身份不明患者交接时由医务人员专人护送;护送人员向接收科室详细交代,接收科室核对腕带信息。

5.6.2.3 转出科室填写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单,记录患者身份信息及病情变化。

5.6.2.4 转入科室交接患者时,通过开放式询问和核对腕带等至少两种方法与患者共同核对其身份信息及医疗记录信息。对于沟通障碍、昏迷等原因无法完成开放式问答的患者,可以由其家属或陪同人员完成身份核对。

5.6.2.5 转科双方核实无误后签写转科交接记录,修改腕带信息,并为患者更换腕带。

5.6.3 急诊科与病房交接

5.6.3.1 对于需要入院治疗的急诊患者在收入相应住院科室前,急诊科医务人员电话通知相应住院科室,告知患者身份信息。

5.6.3.2 急诊科医务人员陪同护送患者至病房,与病房医务人员进行交接,核对患者资料、病情、注意事项等;确认患者身份无误后,双方在患者交接记录单上签字确认,并为患者更换腕带。

5.6.4 病房与手术室患者交接

5.6.4.1 患者移交手术室前,手术室医务人员与病房医务人员、患者三方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5.6.4.2 手术结束后,由麻醉师、手术医师或手术室护士将患者送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交接确认患者身份,双方签名确认。

5.6.5 普通病房与 ICU 患者交接

5.6.5.1 护送医务人员与 ICU 医务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及腕带,确认患者身份,交接双方填写“患者转科交接记录”。

5.6.5.2 患者由 ICU 转入病房时,ICU 医务人员与病房医务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及手腕带,确认患者身份,并为患者更换腕带。

5.6.6 产科与新生儿科患者交接

5.6.6.1 转科之前,新生儿亲属在场,医务人员双人严格核对新生儿腕带信息,准确识别新生儿身份,三方确认无误后,在新生儿转科交接单上签字,并为新生儿更换腕带。

5.6.6.2 由助产士或病区护士及新生儿亲属(病情需要时产科医生陪同)一起将新生儿转往新生儿科治疗。

5.6.6.3 剖宫产或顺产后直接转儿科的新生儿,需要新生儿家属确认新生儿性别,并复述一遍。

 

5.7 群伤救治患者身份识别管理

5.7.1 为群伤患者佩戴表示其身份识别及伤情严重程度的标识,采用唯一识别编号标识其身份;采用不同颜色标识伤情严重程度(用红色标识表示患者的伤情处于危重状态、黄色标识表示患者的伤情处于重度状态、绿色标识表示患者的伤情处于轻度状态、黑色标识表示患者处于死亡状态)。

5.7.2 患者伤情出现变化后,将患者标识更换为相应病情分级颜色标识。

5.7.3 医务人员所有的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姓名+患者唯一识别编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

5.7.4 无法确认身份的患者,其临时命名方式见本标准第 4.6.1.4 条。

 

6 患者身份识别教育、监督及错误应对

6.1 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的应对

6.1.1 发现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立即停止治疗、手术、用药、输血等操作,立即告知患者的临床医生以及病房管理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6.1.2 再次进行患者身份识别,确认患者身份,及时更正患者身份信息。

6.1.3 通知上级医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积极处理和救治,将伤害降至最低,并完善医疗文书记录。

6.1.4 医务人员将该事件如实告知患者,安抚患者和家属情绪并致歉。

6.1.5 上报不良事件,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临床科室讨论分析根本原因,提出改进策略。

6.1.6 收集和整理与患者身份识别有关不良事件的数据,定期提供不良事件分析报告;完善管理制度与流程。

 

6.2 患者身份识别教育与培训

6.2.1 医务人员教育与培训

6.2.1.1 建立培训计划。定期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相关培训;并加强新进员工相关培训。

6.2.1.2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患者身份识别工具和方法的相关培训。

6.2.1.3 相关政策变动时,宜及时向全体医务人员进行解读和培训。

6.2.2 患者的教育与告知

6.2.2.1 加强对患者身份识别意义及方法的教育。

6.2.2.2 告知患者腕带佩戴方法及注意事项。

 

6.3 监督与检查

6.3.1 过程监督

6.3.1.1 主管部门定期与不定期通过明察暗访的形式,在查房、转运交接、挂号、入院等环节中通过实地观察收集患者身份识别执行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记录,督导医务人员规范执行身份识别流程。

6.3.2 结果监督

6.3.2.1 对身份识别工具进行质量控制,例如审查条形码扫描的比例、正确佩戴腕带患者的数量和百分比,并核对腕带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3.2.2 收集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有关事件的报告,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和拟定改进措施,保障医疗安全,不断提升医疗护理质量,杜绝身份识别错误发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