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标本的保存与运送 6.1 制定手册 实验室应制定标本的采集及运送手册,以指导标本的保存及运送。 6.2 保存与运送要求 6.2.1 转运人员要求:采集后的标本由经过培训的专人负责运送。 6.2.2 转运要求:运送过程需符合各检验项目的运送要求。应采用防水、防漏、结实并贴有生物安全标识的运送箱转运标本。运送时将标本固定在专用采血架上保持直立。应采取防震荡方式运送。 6.2.3 控制温度:通常室温运送即可;对于需要特殊条件保存运送的检测项目参照 WS/T 661。 6.2.4 控制时间:末梢血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宜在 2 h 内完成送检及离心分离血清/血浆。
7 常用检验项目末梢血标本采集及标本处理的注意事项 7.1 用于血细胞分析的末梢血采集及标本处理注意事项 7.1.1 末梢血全血细胞分析通常采用 EDTA 抗凝剂喷雾的采集容器收集标本,但对于 EDTA 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标本的采集及冷凝集标本的处理参照 WS/T 806。 7.1.2 实验室需排除不合格标本(如采集量不足、肉眼观察有血凝块、显微镜下有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7.1.3 末梢血标本采集后应放置 5 min~10 min 再上机检测,以避免血小板聚集造成检测结果假性降低。标本检测前应充分混匀。 7.1.4 在 18 ℃~25 ℃环境下,末梢血全血细胞分析标本应于采集后 4 h 内完成检测。
7.2 用于生化、免疫检测项目的末梢血采集及标本处理注意事项 7.2.1 末梢血生化、免疫检测项目采血管的选择应遵循生产厂家建议或相关文献资料。 7.2.2 对于采用血清或血浆进行生化、免疫检测的项目,应首选静脉血标本。如采用末梢血血清或血浆进行生化、免疫项目检测,末梢采血量至少为 200 μL 以上。采集前应充分评估受试者末梢血采集可获得的预估采血量,同时建议选用 21 G 末梢采血器采集标本。 7.2.3 末梢血血清或血浆的制备应在标本采集后 2 h 内完成。离心速度和时间的设置参照 WS/T 225。
7.3 新生儿筛查标本的采集(滤纸干血片标本的采集) 新生儿筛查的标本采集具体参照《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版)》(卫妇社发〔2010〕96号)。
7.4 血铅检测标本的末梢血采集 末梢血血铅的标本采集具体参照《血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卫医发〔2006〕10号)。 7.5 用于其他微量元素检测的末梢血采集注意事项 7.5.1 末梢血微量元素项目应选择生产厂家说明书推荐的标本类型及采血管,需注意微量元素镉应避免使用玻璃材质的采血管收集标本。 7.5.2 通常推荐使用针芯为不锈钢材质的末梢采血器。需注意微量元素铬和钴应避免使用不锈钢针,建议使用硅化针。 7.5.3 微量元素项目标本采集部位的清洁与消毒操作,建议肥皂水清洗采血部位 2 遍后,再用 75%乙醇消毒穿刺部位,避免使用含碘的消毒剂。采集标本时佩戴无粉手套。此外应注意微量元素锰采集前尽可能使用蒸馏水冲洗清洁皮肤。 7.5.4 同时采集多管末梢血标本时,微量元素标本应首管采集。 7.5.5 标本采集过程中应严格注意防止污染、避免发生溶血。
8 常见问题和应急情况处理 8.1 受试者常见问题与处理 8.1.1 穿刺点出血 采血人员应正确指导受试者或陪同人员按压采血部位,提示按压的时间。按压过程中不能松开手指或移开棉球查看局部情况。 8.1.2 局部血肿 发生血肿应及时处理。在肿胀部位及时冷敷,冷敷时及时观察局部皮肤变化避免发生冻伤。一般情况下肿胀发生24 h后可以热敷血肿部位,注意控制热敷的温度不高于42 ℃。 8.1.3 疼痛 穿刺时注意技巧,穿刺前绷紧穿刺部位皮肤,穿刺动作轻柔,尽量减轻受试者疼痛。 8.1.4 晕针、晕血 采血前应鼓励受试者,消除紧张情绪。操作时避免反复穿刺或采血时间过长,造成受试者心理恐惧。在操作过程中观察受试者是否有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双眼上翻等症状,如出现晕针晕血现象应立即将受试者平卧,观察心率及血压,必要时口服葡萄糖液。有晕针晕血史的受试者,宜选择平卧采血。 8.1.5 止血困难 延长穿刺点的按压时间,对于仍然无法止血的受试者,应请临床医生协助查找止血困难的原因,并及时对症处理。
8.2 末梢血采集操作中应急情况处理 8.2.1 受试者惊厥或窒息 立即停止采血并采取止血措施,呼叫急救人员立即予以急救处理。 8.2.2 采血人员职业暴露 采血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理可参照GBZ/T 213的相关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