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基孔肯雅热的鉴别诊断
C.1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临床表现亦类似,与登革热较难鉴别,两种疾病可同时发生于同一人。与基孔肯雅热相比,登革热发热持续时间更长,肌肉痛更明显,无明显游走性及多发性关节疼痛或关节炎表现,有出血倾向,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明显。两者的鉴别需要依赖实验室特异性检测。 C.2甲病毒 (Alphavirus) 感染 指阿尼昂尼昂病毒(0' nyongnyongvirus)、 马雅罗病毒(Mayaro virus)、罗斯河病毒(Ross riverviurus)等感染疾病的统称。 阿尼昂尼昂病毒病以低热为主,多关节炎呈对称性分布,有颈部淋巴结肿大。马雅罗病毒病的关节炎或关节痛通常会持续2个月,有发热、头痛、皮疹和淋巴结病。罗斯河病毒病又称流行性多关节炎,为非对称性游走性关节炎,低热为主。 上述甲病毒感染抗原性比较接近,引起的临床表现和基孔肯雅热均相似,--般的血清学方法难以区别,需用交叉中和试验或单克隆抗体来鉴别。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是鉴别这些病毒感染的主要方法。 C.3传染性红斑 由细小病毒B19引起,首先出现颧部红斑,伴口周苍白,2 d~5 d后出现躯干和四肢的斑丘疹。关节受损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较多发生在近端指/趾关节、掌关节,可侵犯腕、膝和踝关节。鉴别方法为细小病毒B19特异性抗体和核酸检测阳性。 C.4 感染后关节炎(包括风湿热) 表现为一处或多处关节炎, 主要累及大关节,起因为感染衣原体、志贺氏菌、淋病等。风湿热更常发生于儿童,多见游走性多关节炎,常累及大关节。鉴别需要查看抗链球菌溶血素(ASO) 滴度和咽痛史。 C.5 猩红热 发热,咽痛明显,1 d~2 d后全身出现针尖大小红色丘疹,为粟粒样皮疹,疹间皮肤充血,压之褪色,皮疹消退后多出现大片脱屑。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显著。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关节损害。 C.6 立克次体病(斑疹伤寒、恙虫病) 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季节及寒冷地区,有虱寄生或叮咬史,发热伴有寒战、乏力、剧烈头痛等全身毒血症状,皮疹多于病程第4天~第5天出现,多孤立存在,不融合。外斐试验(变形杆菌0X19凝集试验)阳性。一般无关节痛症状。 恙虫病是人被带有病原体的恙螨幼虫叮咬而得病。发热伴有寒战、乏力剧烈头痛等全身毒血症状,可有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焦痂或特异性溃疡最具临床诊断价值。外斐试验(变形杆菌0Xk凝集试验)阳性。一般无关节痛症状。 C.7 麻疹 典型麻疹前驱期主要为发热伴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充血、畏光、口腔麻疹黏膜斑。典型的皮疹及出疹顺序,麻疹的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一般无关节痛症状。 C.8 药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