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诊断 WS/T 590

2025-8-1 20:10| 发布者: 享瑾美| 查看: 48| 评论: 0

摘要: 本标准规定了基孔肯雅热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及鉴别诊断,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基孔肯雅热的诊断。附录A 基孔肯 雅热血清学检测;B基孔肯雅热病原学检测方法;C 基孔肯雅热的鉴别诊断 ...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D.1流行病学

D.1.1传染源

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CHIKV的主要宿主。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人患该病时,在出现症状后1d~5d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因此急性期患者有较强的传染性。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在丛林型疫源地内,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已证实非洲绿猴、狒狒、红尾猴、黑猩猩、长臂猿、猕猴和蝙蝠可自然或实验感染CHIKV,并能产生病毒血症。

D.1.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实验室内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雌性伊蚊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后感染上CHIKV,病毒在蚊唾液腺细胞内大量增殖,经2 d10 d的外潜伏期后,随着再次吸血,将病毒传播给易感者。

D.1.3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主要草生在室内或房屋周边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 h和日落前2 h。病毒在蚊体内存活时间较长,甚至终生具有传染性。

D.1.4潜伏期

1d12d(通常3d7d)

D.1.5传染期

患者在出现症状后1 d5 d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可引起媒介伊蚊的感染从而传播该病。

D.1.6易感性和免疫力

未曾暴露于CHIKV的人群普遍易感。一般认为,人感染CHIKV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不会再次感染。

D.1.7 地理分布

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目前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已确认有基孔肯雅热疫情发生。

近年来非洲、美洲地区、亚洲地区常发生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和流行。自2005年起, 该病在印度洋各群岛大范围流行,印度、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缅甸和泰国报告病例超过190万例。印度2006-2007年的大规模流行报告疑似病例超过139万,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超过45%;法属留尼旺岛的发病数高达27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40%2007年欧洲的意大利东北部首次报告了一次局部暴发。2008-2009年, 泰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继续报告基孔肯雅热疫情。2010年中国广东东莞报告国内首宗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基孔肯雅热暴发。

201312月,法国报告了法属圣马丁岛两例经实验室确诊的本地基孔肯雅热病例。此后,在美洲区域超过43个国家和地区确认发生了本地传播,截至20154月,加勒比岛屿、拉丁美洲国家和美国已记录的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近138万。美洲地区的国家通报了近70万例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和3.7万例确诊病例,其中哥伦比亚出现35.6万疑似病例。2016年,美洲地区国家报告近35万疑似病例和14.7万例确诊病例,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国家是巴西(26. 5万例),玻利维亚和哥伦比亚阿根廷发病较多。非洲的肯尼亚报告了一起1 700多例疑似病例的疫情。2016年至2017年,巴基斯坦发生基孔肯雅热的暴发。

D.1.8 发病季节特点

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基孔肯雅热一-年四季 均可发病,发病高峰一般在8月份10月份。

 

D.2 临床表现

D.2.1急性期

D.2.1.1发热

急性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热程通常1 d7d,可自行退热: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 d5 d恢复正常。

D.2.1.2 关节疼痛

发热时,多个关节出现疼痛和肿胀,关节痛多为对称性,且进展迅速,可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关节功能丧失。多侵犯小关节如指、趾、腕、踝关节等,也可累及膝、肩等大关节,可持续数天或数月。

D.2.1.3 皮疹

半数以上病例会在发热后2 d5 d出现皮疹,皮疹呈典型的斑疹、丘疹或紫癜,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的伸侧、手掌和足底,疹间皮肤多为正常,可伴瘙痒感。数天后消退。

D.2.1.4 其他

急性期可出现肌肉痛、弥散性后背痛、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和体征。少数患者可有结膜充血、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可出现脑膜炎、肝肾功能异常、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等。基孔肯雅热引起的死亡病例极为罕见。

D.2.2亚 急性和慢性期

出现症状10d后,大多患者会感觉好转,关节痛减轻。但有部分病人会随后出现风湿病症状,包括末梢多发性关节炎、发病初期受累关节和骨骼疼痛再次加剧、腕和踝关节亚急性增殖性腱鞘炎。部分病人还可发展成短暂性外周血功能障碍,如Raynaud' s综合征。

慢性期多指病症持续到3个月以上,最常见的慢性期症状是急性期受累的关节出现持续性炎性关节痛,但受累部位X线和实验室检查通常无阳性发现。然而,部分患者进而可发展为破坏性的关节炎或关节痛,类似类风湿或银屑病性关节炎。

其他慢性症状还有疲倦和抑郁等。

 

D.3 高危人群

高龄和新生儿患者、既往关节功能障碍、急性期症状严重、有基础疾病者是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

 

D.4实验室检 查及治疗

白细胞计数多数为正常,少数病例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正常或轻度降低。血清学检测及病原学检测(见附录A和附录B)

本病目前尚无疫苗及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高热病人采用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关节剧烈疼痛者可使用抗炎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奈普生、对乙酰氨基酚等。脑膜脑炎治疗主要为预防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内压等。

急性期感染者应采取防蚊隔离等措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