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评价方法 8.1 工程分析法 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和卫生特征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了解建设项目所具有的工艺特点、工艺流程和职业病防护措施,结合生产制度和岗位劳动定员情况,分析工艺先进性水平,识别和分析建设项目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工作环境中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存在环节、岗位或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情况、接触水平以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情况。 8.2 类比法 通过对与建设项目相同或相似工程(项目)的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分析以及对建设项目有关的文件、技术资料的分析,类推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评估,预测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类比法主要内容见附录 C。 8.3 检查表分析法 依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部位、项目、内容、要求等,编制成表,逐项检查符合情况,确定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 8.4 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法 依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理化性质、浓度(强度)、暴露方式、接触人数、接触时间、接触频率、防护措施、毒理学、流行病学等相关资料,依据 GBZ 230 和 GBZ/T 298
等国内外相关标准,对建设项目发生职业病危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按照危害程度考虑有关消除或减轻这些风险所需的防护措施,使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8.5 其他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特点,也可采用文献检索、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方法。 9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案编制 9.1 概述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案是具体指导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的技术文件,应在充分研读有关资料、进行初步工程分析和现场调查后编制。应以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概述本项目的职业危害特征,明确评价重点、范围、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 9.2 评价方案内容 9.2.1 前言 简述评价任务由来、评价目的等。 9.2.2 编制依据 列出适用于评价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9.2.3 评价范围及内容 明确评价涉及的范围和评价的具体内容。 9.2.4 项目初步分析 简述初步工程分析内容、识别分析职业病危害、筛选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单元等。 9.2.5 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内容和项目初步分析结果明确选用的评价方法。如采用类比法,应进行建设项目与类比项目的可比性分析。如需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依据 GBZ 159 等相关标准,制定检测方案。 9.2.6 组织计划 主要包括评价程序(以文字或框图表示)、质量控制措施、工作进度、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 10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 10.1 基本要求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内容,表述简洁、用语规范、结论明确,需以数字或图片表达的内容,尽可能采用图表和照片,以利于阅读和审查。原始资料及数据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件。 10.2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章节及内容 10.2.1 总论 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立项意义、任务由来等项目背景介绍;评价项目引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基础技术资料等评价依据;以及评价目的、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单元划分和质量控制措施等。 10.2.2 现有企业概况 适用于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主要内容为概述现有企业的建厂时间、所属行业、企业规模、职工人数、生产工人数、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数等基本情况;说明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以及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等职业病危害现状,以及职业卫生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职业病发病及病人处置情况等职业病防治的现状。 10.2.3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0.2.3.1 工程概况分析 在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项目名称、项目性质、生产规模、拟建地点、环境概况、项目组成及主要工程内容、生产装置、辅助装置、公用工程、总图运输以及生产制度、岗位设置及定员、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按下列要求进行分析。 a) 项目名称:应与委托单位提供的建设项目立项文件所用名称一致。 b) 项目性质:建设项目性质一般分为新建、扩建、改建、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等。 c) 生产规模: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分别列出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 d) 拟建地点:建设项目拟建地点应按行政区划说明地理位置(经纬度)并附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位置图。 e) 环境概况: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条件(风向、风速、气温、相对湿度、降水、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温度)、气候特征(气候分区、特殊气候带、局地环流)以及是否位于自然疫源地、地方病区,周边是否布置有不同卫生特征的工业企业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