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
踝关节正位 7.28.1
诊断学要求 7.28.1.1 影像范围包括胫腓骨下
1/3、内外踝、距骨、近端跖骨及周围软组织。 7.28.1.2 关节面呈切线位,关节间隙清晰。 7.28.1.3 骨皮质、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7.28.1.4 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及探测器伪影。 7.28.2
体位设计要求 7.28.2.1 受检者坐于摄影床上,下肢伸直,足自然屈曲,稍内旋,不要强迫背屈。 7.28.2.2 胫腓骨、踝关节和足形成的轴线与影像纵轴平行,踝关节位于影像正中偏下处。 7.28.3
成像技术要求 7.28.3.1 中心线:对准内、外踝连线中点上 1 cm 处,垂直于探测器入射。 7.28.3.2 摄影参数:45 kV~55 kV,4 mAs~6 mAs,FDD≥110 cm,不使用滤线栅。 7.28.4
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踝关节呈正位,内、外踝连线不应与平板探测器平行。 7.29
踝关节侧位 7.29.1
诊断学要求 7.29.1.1 影像范围包括胫腓骨下
1/3、内外踝、距骨、近端跖骨及周围软组织。 7.29.1.2 胫腓骨长轴与影像纵轴平行,踝关节位于影像正中。 7.29.1.3 距骨滑车面内外缘重合良好,腓骨外踝重叠于胫骨正中偏后,踝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7.29.1.4 骨皮质、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7.29.1.5 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及探测器伪影。 7.29.2
体位设计要求 7.29.2.1 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患侧下肢紧贴平板探测器,膝关节屈曲约 45°。 7.29.2.2 足背屈,足底平面与小腿约呈 90°角。 7.29.2.3 小腿长轴与照射野中心长轴平行。 7.29.3
成像技术要求 7.29.3.1 中心线:对准内踝上
1 cm 处,垂直于探测器入射。 7.29.3.2 摄影参数:45 kV~55 kV,4 mAs~6 mAs,FDD≥110 cm,不使用滤线栅。 7.29.4
注意事项 体位设计时可将受检者膝关节外侧面垫高,以使足跟放平。 7.30
足正位 7.30.1
诊断学要求 7.30.1.1 影像范围包括趾骨、跖骨、足舟骨、楔骨、骰骨及周围软组织。 7.30.1.2 足长轴与影像纵轴平行,第 3 跖骨基底位于影像正中。 7.30.1.3 第 2 至第 5 跖骨间距相等,第 1、第 2 跗骨间隙、舟距关节、骰跟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7.30.1.4 骨皮质、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7.30.1.5 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及探测器伪影。 7.30.2
体位设计要求 7.30.2.1 受检者坐于摄影床上,膝关节屈曲,足跖屈,足底置于平板探测器上。 7.30.2.2 足长轴与照射野中心长轴平行。 7.30.3
成像技术要求 7.30.3.1 中心线:垂直或向足跟侧倾斜 10°~15°角,对准第 3 跖骨基底部入射。 7.30.3.2 摄影参数:45 kV~55 kV,2 mAs~3 mAs,FDD≥110 cm,不使用滤线栅。 7.31
足斜位 7.31.1
诊断学要求 7.31.1.1 影像范围包括趾骨至跟骨后缘和距骨近端及周围软组织。 7.31.1.2 足长轴与影像纵轴平行,第 3 跖骨基底位于影像正中。 7.31.1.3 第 1、第 2 跖骨基底重叠,第 3 至第 5 跖骨无重叠。 7.31.1.4 骰骨周围间隙清晰可见,第 5 跖骨基底粗隆清晰可见。 7.31.1.5 骨皮质、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7.31.1.6 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及探测器伪影。 7.31.2
体位设计要求 7.31.2.1 受检者坐于摄影床上,膝关节屈曲,足向内侧倾斜,使足底平面与平板探测器呈 30°~45°角。 7.31.2.2 足长轴与照射野中心长轴平行。 7.31.3
成像技术要求 7.31.3.1 中心线:对准第 3 跖骨基底部,垂直于探测器入射。 7.31.3.2 摄影参数:45 kV~55 kV,2 mAs~3 mAs,FDD≥110 cm,不使用滤线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