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
膝关节正位 7.24.1
诊断学要求 7.24.1.1 影像范围包括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各约 1/3 及周围软组织。 7.24.1.2 股骨、膝关节和胫腓骨轴线与影像纵轴平行,膝关节间隙位于影像正中。 7.24.1.3 髁间隆起位于髁间窝正中,腓骨头与胫骨部分重叠(约为腓骨头 1/3)。 7.24.1.4 髌骨重叠于股骨内,轮廓可见,膝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7.24.1.5 骨皮质、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7.24.1.6 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及探测器伪影。 7.24.2
体位设计要求 7.24.2.1 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下肢伸直并内旋 3°~5°。 7.24.2.2 大腿、膝关节和小腿轴线与照射野中心长轴平行。 7.24.3
成像技术要求 7.24.3.1 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垂直于探测器入射。 7.24.3.2 摄影参数:50 kV~60 kV,6 mAs~8 mAs,FDD≥110 cm,不使用滤线栅。 7.24.4
注意事项 胫骨关节面基本与长轴垂直,但生理情况下常表现出3°~5°的内翻,并有一后倾角度,平均为10°。 7.25
膝关节侧位 7.25.1
诊断学要求 7.25.1.1 影像范围包括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各约 1/3 及周围软组织。 7.25.1.2 胫腓骨长轴与影像纵轴平行,膝关节间隙位于影像正中。 7.25.1.3 股骨与胫骨长轴呈
120°~130°显示,髌股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7.25.1.4 股骨内、外髁基本重叠,腓骨头前 1/3 与胫骨重叠。 7.25.1.5 骨皮质、骨小梁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7.25.1.6 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及探测器伪影。 7.25.2
体位设计要求 7.25.2.1 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患侧下肢紧贴平板探测器。 7.25.2.2 髌骨平面与平板探测器垂直,膝关节屈曲至股骨与胫骨长轴约 120°~130°角。 7.25.3
成像技术要求 7.25.3.1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
5°~7°,对准内侧髁下缘 2.5 cm 入射。 7.25.3.2 摄影参数:50 kV~60 kV,6 mAs~8 mAs,FDD≥110 cm,不使用滤线栅。 7.25.4
注意事项 7.25.4.1 体位设计时股骨远端前外侧面要贴近床面,使股骨冠状面垂直床面。 7.25.4.2 适当调节中心线向头侧倾斜角度,使股骨内、外侧髁更好重叠。 7.26
胫腓骨正位 7.26.1
诊断学要求 7.26.1.1 影像范围包括股骨远端、胫腓骨、部分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 7.26.1.2 胫腓骨长轴与影像纵轴平行。 7.26.1.3 膝关节和胫腓骨呈正位显示,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7.26.1.4 骨皮质、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7.26.1.5 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及探测器伪影。 7.26.2
体位设计要求 7.26.2.1 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下肢伸直并略内旋,使股骨内、外侧髁连线与平板探测器平行。 7.26.2.2 足背屈,足底平面与小腿呈 90°角。 7.26.2.3 小腿长轴与照射野中心长轴平行。 7.26.3
成像技术要求 7.26.3.1 中心线:对准胫骨中点,垂直于探测器入射。 7.26.3.2 摄影参数:50 kV~60 kV,4 mAs~6 mAs,FDD≥110 cm,不使用滤线栅。 7.26.4
注意事项 7.26.4.1 由于探测器尺寸的限制,通常不能同时显示标准的膝关节和踝关节影像,可使用平板探测器对角线的方法进行摄影。 7.26.4.2 日常工作中,此体位常根据骨折或病变所在位置,而选择临近一侧关节(膝关节或踝关节)进行摄影。 7.27
胫腓骨侧位 7.27.1
诊断学要求 7.27.1.1 影像范围包括股骨远端、胫腓骨、部分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 7.27.1.2 胫腓骨长轴与影像纵轴平行。 7.27.1.3 膝关节呈侧位显示,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7.27.1.4 骨皮质、骨小梁结构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7.27.1.5 无运动伪影、体外物品干扰影及探测器伪影。 7.27.2
体位设计要求 7.27.2.1 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患侧下肢置于平板探测器上。 7.27.2.2 膝关节屈曲约 45°,足背屈。 7.27.2.3 小腿长轴与照射野中心长轴平行。 7.27.3
成像技术要求 7.27.3.1 中心线:对准胫骨中点,垂直于探测器入射。 7.27.3.2 摄影参数:50 kV~60 kV,4 mAs~6 mAs,FDD≥110 cm,不使用滤线栅。 7.27.4
注意事项 7.27.4.1 为了保证胫腓骨两端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能够全部显示,可沿平板探测器对角线进行体位设计。 7.27.4.2 无法同时包含两端关节时,应根据骨折或病变所在位置,选择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