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咳嗽、咳痰。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咳嗽的发生时间、规律、性质、诱发和缓解因素,现有干预措施效果、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患者治疗预期等。 (2)评估咳痰的难易程度、现有干预措施效果、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量、气味和有无肉眼可见的异物等。 (3)必要时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心理状态、有无发绀等。 2.治疗原则 (1)寻找咳嗽的原因并进行治疗,如抗菌药物治疗呼吸道感染,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哮喘,调整体位或利尿剂改善心力衰竭,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唾液过多,抗组胺药物治疗后鼻滴涕等。 (2)应结合疾病情况,适时使用吗啡等阿片类药物,需告知患者或家属存在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如阿片类药物疗效不佳,可选择色苷酸钠、加巴喷丁、地西泮、巴氯芬等其他药物。 (3)根据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合理调整药物剂量、种类和联合用药。 (4)对于存在喉鸣的患者,在限制液体摄入量的同时,通过减少口腔吸引频次、调整体位(如侧卧位)等方法缓解症状,若分泌物持续增多,可应用抑制气道分泌物生成的药物。 3.护理要点 (1)提供温湿度适宜、整洁、舒适的环境。 (2)保持舒适体位,注意保暖。 (3)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咳嗽方法,正确配合雾化吸入。 (4)促进有效排痰,包括深呼吸、有效咳嗽、雾化疗法等。 (5)记录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遵医嘱正确留取痰标本并送检。 (6)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频繁吸引。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如侧卧位)、合理控制液体摄入量等方法缓解症状。 4.注意事项 (1)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祛痰或镇咳措施,避免因剧咳引起体力过度消耗,影响休息或引发气胸、咯血等并发症。 (2)咯血、气胸、心脏病风险较高的患者,应谨慎实施拍背、吸痰操作。 (3)痰量较多的患者,应关注其出入液量,防止摄入过多液体导致分泌物增多。 (4)患者出现喉鸣时,不宜深部吸痰,防止增加其痛苦,并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
(四)出血。 1.评估和观察 (1)动态评估患者有无出血(包括伤口出血、咯血、呕血、便血等)、出血部位、出血量、伴随症状、治疗情况、既往史及个人史等。 (2)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等。 (3)了解患者相关检查检验结果。 (4)评估大出血患者的生存期。 (5)评估大出血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预期。 2.治疗原则 (1)根据病情,停用可能引发出血或增加出血的药物。 (2)积极控制少量出血,预防再次出血。 (3)针对大出血患者,在符合患者和家庭治疗意愿的前提下,结合治疗目标和方案,缓解出血引发的症状,避免刻意采取输血、气管插管等延长生命的抢救措施。 3.护理要点 (1)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2)观察并记录出血的部位、颜色、量、性状及伴随症状等。 (3)保持咯血、呕血患者气道通畅,及时清理口鼻腔血液。床旁备吸引器。 (4)安抚患者及家属,缓解其紧张和恐惧等情绪。 (5)监测患者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记录出入量。 (6)根据病情及医嘱给予相应饮食指导,呕血、便血期间遵医嘱禁止饮食。 (7)针对大出血患者,准备深色毛巾,擦拭或覆盖血液,避免视觉刺激。 4.注意事项 (1)避免用力拍背、频繁吸痰,注意言语及肢体安抚,必要时使用镇静类药物。 (2)对于出血高风险患者,应加强宣教及沟通。
(五)恶心、呕吐。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恶心和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诱因,呕吐的特点及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气味,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营养状况,有无脱水、黄疸、感染、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 (3)了解患者相关检查检验结果。 2.治疗原则 (1)尽早纠正恶心、呕吐的原因,使用对症处理药物,包括因化学感受器刺激(如高钙、药物、细菌毒素、尿毒症等)所致,可使用氟哌啶醇;因化学治疗所致,可使用昂丹司琼、格拉司琼、阿瑞匹坦;因胃排空延迟所致,可使用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因前庭系统所致,可使用苯海拉明;因胃食管返流或溃疡所致,可使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因颅内压增高所致,可使用地塞米松;因肿瘤并发机械性肠梗阻所致,可使用地塞米松、奥曲肽等。 (2)重视非药物治疗,包括腹部按摩、音乐疗法、芳香疗法、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等。 (3)在符合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的前提下,可酌情实施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如胃肠减压管置入等。 3.护理要点 (1)协助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预防误吸。 (2)呕吐后及时漱口,及时清理呕吐物,更换清洁床单和衣裤。 (3)必要时监测生命体征。 (4)记录出入量、体重及电解质平衡情况等。 (5)剧烈呕吐时暂禁食,遵医嘱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6)指导患者及家属缓解恶心的方法,如芳香疗法等。 4.注意事项 应结合患者预期生存时间和照护目标,综合考虑液体补充量,过多的液体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气道分泌物增多、水肿等症状。
(六)腹胀。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腹胀的诱因、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治疗情况、心理状态、既往史、用药史及个人史等。 (2)评估患者排便、排气情况、饮食情况,进行腹部的听诊、触诊和叩诊,必要时测量腹围。 (3)了解患者相关检查检验结果。 2.治疗原则 (1)寻找原因及干预措施,如调整肠内营养种类、温度,停用或调整可能导致腹胀的药物等。 (2)必要时调整营养支持方式,根据病情给予胃肠减压、灌肠通便、补充电解质等处理。 (3)可运用非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如热敷、按摩等。 3.护理要点 (1)根据病情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或行腹部按摩等方法减轻腹胀。 (2)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措施,观察并记录疗效和不良反应。 (3)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4.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及家属观察并反馈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