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实践指南

2025-8-27 19:53| 发布者: 启疾光| 查看: 193| 评论: 0

摘要: 安宁疗护实践以终末期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


 

(二)情绪应对支持。

1.评估和观察

(1)选用合适的工具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如恐惧、愤怒等),并判断有无自杀倾向。

(2)评估引起患者负性情绪的躯体因素(如疼痛、精神疾病史)、药物因素(如皮质类固醇激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

(3)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了解其生活状况、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社会满意度等。

2.支持要点

(1)提供安静、舒适、私密、安全的环境。

(2)鼓励患者充分表达自身感受。

(3)鼓励家属陪伴,指导家属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如倾听、沉默、触摸等)表达对患者的理解与关怀,促进患者和家属间的有效沟通。

(4)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巧减轻焦虑,包括深呼吸、放松训练、音乐疗法、芳香疗法、按摩、热水浴等。

(5)若患者出现愤怒等负性情绪,帮助查找原因,并提供个体化辅导。

(6)针对轻中度焦虑、抑郁患者,由心理治疗师进行专业干预。

(7)针对重度焦虑、抑郁患者,遵医嘱指导其按时按量服用精神类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8)应早期识别并关注患者的自杀倾向,同步做好预防工作。

(9)帮助患者寻找并获取团体和社会支持,如联系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服务团队提供协助。

3.注意事项

(1)尊重患者的权利,维护其尊严。

(2)正确早期识别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和愤怒等情绪,帮助其有效应对。

 

(三)沟通。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沟通能力。

(2)评估患者及家属对沟通的心理需求程度。

2.支持要点

(1)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与节奏,结合患者的病情、沟通需求及情绪状态,审慎选择恰当的沟通时机。

(2)倾听并保持目光接触,身体适度前倾,适当给予语言回应,必要时可重复患者表述。

(3)运用开放式问题询问患者及家属感受,确保其充分表达。

(4)适时运用共情技巧,通过语言与行为表达对患者及家属情感的理解与帮助意愿。

(5)可适时组织多学科团队和患者及家属召开家庭会议,促进对疾病的一致性理解,共同决策。

3.注意事项

(1)言语沟通时,语速缓慢清晰,用词简单易理解,信息告知清晰简短,注意交流时机得当。

(2)非言语沟通时,表情亲切、态度诚恳。

 

(四)社会支持。

1.评估和观察

(1)观察患者在医院的适应情况。

(2)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了解其生活状况、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社会满意度等。

(3)评估患者社会需求,了解患者社会支持的特点(如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家属的支持情况及社会资源情况等)及与其身心健康水平的关系。

2.支持要点

(1)根据患者及家属对安宁疗护的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支持计划,如引导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决策并制定治疗照护计划,提供心理辅导、志愿者辅助服务,慈善援助和社会募捐等信息咨询服务。

(2)针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治疗过程,并协同参与心理和社会支持工作。

(3)鼓励患者亲属及好友加强陪伴,给予患者鼓励与支持。

3.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社会支持方式。

(2)尊重患者的自主性,指导患者寻求社会支持,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

 

(五)死亡教育。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对死亡的态度。

(2)评估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疾病状况、家庭关系等影响死亡态度的个体和社会因素。

(3)对终末期患者定期进行生存期评估。

2.支持要点

(1)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利,引导患者正视并接受当前疾病状况。

(2)帮助患者获取有关死亡、濒死的相关知识,引导患者正确认识死亡。

(3)针对患者的死亡顾虑和担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答和辅导。

(4)尽早鼓励患者制定现实可及的目标,并协助其完成心愿。

(5)引导患者回顾人生历程,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6)鼓励家属陪伴和坦诚沟通,适时表达对患者的关怀和爱护,引导患者与亲人告别。

3.注意事项

(1)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是进行死亡教育的前提。

(2)坦诚沟通关于死亡的话题,不敷衍、不回避。

(3)患者对死亡的态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应予以尊重。

 

(六)哀伤辅导。

1.评估和观察

(1)观察家属的悲伤情绪状态。

(2)评估家属心理及意识状态,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支持系统。

2.操作要点

(1)陪伴、倾听,鼓励家属充分表达悲伤情绪。

(2)采用适合的悼念仪式帮助家属适应并接受现实,与逝者真正告别。

(3)在尸体料理过程中,尊重逝者和家属的习俗,允许家属参与,满足家属的需求。

(4)鼓励家属参与社会活动,为其适应亲人离世后的生活提供支持。

(5)采用电话、信件、网络等形式提供居丧期随访支持,表达对居丧者的慰问和关怀。

(6)充分发挥志愿者或社会支持系统在居丧期随访和支持中的作用。

3.注意事项

(1)悲伤具有个体化的特征,其表现因人而异,医护人员应能够识别正常的悲伤反应。

(2)重视对特殊人群如丧亲父母和儿童居丧者的支持。

1234567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