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辅助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 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 L1;B7 同源物 1)]抑制剂已用于不能切除和转移的
MIBC 患者二线治疗及无法耐受铂类且 PD-L1 阳性患者的一线治疗,并临床获益。 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化疗或 CTLA-4 检查点进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Ⅱ 期或Ⅲ期临床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初步结果。其中两个Ⅱ
期试验的数据令人鼓舞。使用帕博利珠单抗的Ⅱ期试验结果显示,患者完全病理缓解(pT0)为 42%,54%的患者出现病理反应(<pT2)。阿替利珠单抗治疗的病理完全缓解率为 31%。免疫治疗在新辅助治疗中尚未得到批准。 3.MIBC 新辅助治疗推荐原则 cT2~4aN0M0 期 MIBC 患者,推荐新辅助化疗联合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不能耐受顺铂的患者,不推荐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免疫治疗仅作为临床试验。
(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 MIBC 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提高患者生存率、避免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有效方法。 1.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适应证 (1)无远处转移的 T2~4aN0~x,M0 期 MIBC。 (2)高危 NMIBC 患者:BCG 治疗无效肿瘤;复发或多发T1G3(高级别)肿瘤;伴发原位癌(Tis)的 T1G3(高级别)肿瘤;TURBt
和膀胱灌注治疗无法控制的广泛乳头状肿瘤。 (3)术后反复复发的 NMIBC。 (4)膀胱非尿路上皮癌如腺癌、鳞癌等病理类型。 (5)尿路上皮癌伴不良组织学亚型。 2.挽救性(姑息性)膀胱切除术的指征 包括:非手术治疗无效、保留膀胱治疗后肿瘤无效或总量复发、非尿路上皮癌(肿瘤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也用作姑息性干预手段,包括瘘管形成、疼痛和复发性血尿患者。 3.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禁忌证 (1)已远处转移的膀胱癌。 (2)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3)有严重合并症(心、肺、肝、脑、肾等疾病)及身体不能耐受手术者。 4.根治性膀胱切除的开始时间 MIBC 患者,若不行新辅助化疗,推荐确诊后 3 个月内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 5.手术切除范围 经典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手术范围包括:膀胱及周围脂肪组织、输尿管远端,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男性应包括前列腺、精囊,女性应包括子宫、部分阴道前璧、附件。如果肿瘤侵犯尿道、女性膀胱颈部或男性前列腺部,或术中冰冻显示切缘阳性,需全尿道切除。 保留性功能的膀胱切除术(sexual-preserving techniquesSPC):部分性功能要求高的男性 MIBC 患者,若肿瘤局限、前列腺、前列腺尿道部及膀胱颈部无肿瘤,可选择保留性功能的膀胱切除术。男性患者选择保留前列腺、保留前列腺包膜或精囊(保存精囊、输精管和神经血管束)或单纯保留神经血管束技术等有助于改善尿控及性功能。对于选择原位新膀胱的患者,保留支配尿道的自主神经有助于改善术后尿控。 女性患者若肿瘤未侵犯阴道前壁、子宫颈及卵巢,可选择保留神经血管束及子宫、阴道及卵巢。 一项有关经典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与采用 SPC 技术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比较研究,中位随访 3~5 年,两组患者的局部复发、转移、疾病特异性生存时间(disease specific survival,DSS)和总生存时间等无显著差别。 保留性功能的手术应以保证肿瘤根治效果为前提,术后需规律随访。 保留性功能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不是 MIBC 标准术式,部分对性功能有很高要求的患者可考虑选择 SPC。 6.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盆腔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因素,盆腔淋巴结清扫既是治疗手段,也为评估预后提供信息,应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同期进行。 NMIBC 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风险为 1%~10%。MIBC 患者淋巴转 移风险 达 24% 以上 ,并与 肿瘤浸 润深度 相关(pT2a9%~18%、pT2b 22%~41%、pT3 41%~50%、pT4 41%~63%)。盆腔淋巴结清扫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淋巴结清扫术式:包括标准淋巴结清扫和扩大淋巴结清扫两种。 (2)标准淋巴结清扫范围:92%的膀胱淋巴引流位于输尿管跨越髂血管平面以下。髂总血管分叉处(近端),生殖股神经(外侧),旋髂静脉和 Cloquet 淋巴结(远端),髂内血管(后侧),包括闭孔、髂内及髂外淋巴结及骶骨前淋巴结。 (3)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在标准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向上扩展至腹主动脉分叉处,包括髂血管交叉输尿管内侧,髂总血管、腹主动脉远端及下腔静脉周围淋巴脂肪组织、骶前淋巴结等。应清除双侧清扫范围内的所有淋巴脂肪组织。 与标准淋巴结相比较,扩大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改善总生存及无复发生存,术后淋巴囊肿增加。大部分患者推荐标准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前或术中怀疑淋巴结转移者可选择扩大淋巴结清扫。 7.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手术方式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分为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腹腔镜手术包括常规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 开放手术是经典手术方式。 常规腹腔镜手术对术者的操作技巧要求高、手术时间、总体并发症、术后切缘阳性率以及淋巴结清扫效果与开放手术相似,具有失血少、副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手术操作更精细,出血量更少。 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及尿流改道技术正在探索,并日趋成熟。单孔腹腔镜相关设备及技术尚需改进。 8.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并发症和生存率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风险比较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约28%~64%,围手术期死亡率为 2.5%~2.7%,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心血管并发症、败血症、肺栓塞、肝功能衰竭和大出血等。 5 年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 68%及
66%;10 年时分别为 60%及 43%。无盆腔淋巴结转移者 5 年及
10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57%~69%及 41%~49%,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
67%及 62%。盆腔淋巴结转移者 5 年及 10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5%~35% 及 21%~34% , 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31%及28%。
(三)膀胱部分切除术。 膀胱部分切除术不是 MIBC 患者首选的手术方式。 适应证:位于膀胱顶部的单发 MIBC(cT2);远离膀胱颈部及三角区并有足够手术切缘的肿瘤;无原位癌;膀胱憩室内肿瘤及有严重合并疾病不适合全膀胱切除的患者。 推荐术前行以铂类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膀胱部分切除术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前未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辅助化疗或辅助放疗(周围组织侵犯、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pT3~4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