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T常见检查操作标准(WS/T 874—2025)

2025-10-22 22:14| 发布者: 医智宝| 查看: 117| 评论: 0

摘要: 本标准规定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检查的一般要求、检查前准备、检查流程和CT常见检查项目的技术要求、图像处理和照片打印、影像质量要求,适用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 ...


4 CT 检查一般要求

4.1 对操作人员的要求

4.1.1 掌握基本的影像诊断和成像原理知识,能根据受检者的特点、诊断的需要设置个性化的检查流程与参数。

4.1.2 熟练掌握所用 CT 机的性能和特点,以及放射防护基本知识和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4.1.3 检查前核对受检者信息和检查项目,避免差错。

4.1.4 向受检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和紧张情绪,检查时取得受检者配合。

4.1.5 检查过程中密切关注受检者情况,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置。熟悉应急处置预案,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在受检者发生意外时能及时参与抢救。

4.1.6 熟悉影像检查危急值的范围和上报流程。

4.1.7 体位设计时应根据受检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对于肢体运动或呼吸配合等不能满足规范化的体位设计和曝光要求的受检者,以影像质量基本满足疾病诊断需求为原则。本标准未包括的检查项目按照 WS/T 391 的要求执行。

 

4.2 对影像质量控制的要求

4.2.1 操作人员熟悉影像质量要求,每次检查结束前确认影像质量是否满足相关需求。

4.2.2 操作人员熟悉影像处理、传输和照片排版打印流程,符合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对影像操作的基本要求。

4.2.3 质控小组定期回顾性主观评价或者运用人工智能程序进行影像质量自动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或请上级医疗机构协助解决。

 

4.3 对成像参数选择的要求

4.3.1 扫描模式:颅脑扫描常规使用逐层扫描模式,需三维重组等处理时使用螺旋扫描模式。其他部位常规使用螺旋扫描模式。

4.3.2 管电压:成年人一般选择 120 kV,特殊部位如颞骨和腰椎可选择 140 kV。体型较小或儿童受检者宜选用较低管电压。

4.3.3 准直宽度、螺距和机架转速:合理选择准直宽度、螺距和机架转速,图像质量优先时尽量选择较小准直宽度和螺距,扫描速度优先时选择较大准直宽度和螺距、较快机架转速。较快机架转速适用于器官自身或身体运动容易产生伪影的检查项目。

4.3.4 自动扫描参数调制:包括自动管电压调制和自动管电流调制(ATVM ATCM)技术、器官剂量调制技术等,为不同体型受检者和表浅辐射敏感器官的剂量优化提供适宜成像参数。在扫描方案设置时,尽量选择自动扫描参数调制,使不同受检者获得较为一致的图像质量。ATCM 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参考图像质量水平,如噪声指数(NI)、参考管电流量、平均管电流量等。本标准以噪声指数和平均管电流量为例给出参考值。ATVM 启用时会默认开启 ATCMATVM 需要设置一个参考管电压。

4.3.5 扫描长度:在满足扫描部位和疾病显示范围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扫描长度。

4.3.6 重建算法:根据成像质量需要选择适宜迭代重建算法、深度学习重建算法的等级。算法等级越高,对于噪声的抑制效果越好,但较高的等级会带来图像模糊的风险,不宜在需要锐利图像(如肺窗)时使用较高等级迭代或深度学习降噪重建算法。一些 CT 设备的重建算法会影响辐射剂量的自动调节,应谨慎改变重建算法的设置。

4.3.7 扫描时间:准直宽度、螺距、机架转速、扫描长度等因素共同决定扫描时间,适当缩短扫描时间以提高需要屏气检查项目或受检者配合度不佳时的成像效果。

4.3.8 儿童扫描参数选择:使用自动扫描参数调制模式。如果使用固定扫描条件,应选择不同年龄段儿童不同检查部位的适宜管电压和管电流量。一般情况下,儿童扫描宜根据年龄分组选择,对于体型差异较大的个别儿童可根据体重进行选择。对于胸部或腹部 CT 等儿童无法配合屏气时,可使用无屏气指令的快速扫描方案进行检查。儿童体型较小时,适当减小层厚来提高空间分辨力。对于婴幼儿可选择较低管电压和迭代重建算法或深度学习重建算法,以降低辐射剂量。

 

4.4 对影像标识和显示的要求

4.4.1 影像信息与标识

4.4.1.1 应包括医院名称、检查日期、检查时间、受检者信息(姓名、年龄、性别、影像号)、设备信息、成像参数、方位标记(左或右)、窗技术等信息。

4.4.1.2 纳入本地医疗机构间影像检查互认共享的机构,应按要求在影像四角某处显示相关标识。

4.4.2 影像显示

4.4.2.1 观片灯:色温≥5200 K,均匀性良好,亮度≥2000 cd/m2

4.4.2.2 医用诊断显示器:不低于 3 兆像素,符合灰阶标准显示函数(GSDF),校准亮度≥350 cd/m2

4.4.3 阅读环境

诊断室照度<100 lx,观片灯、医用显示器屏幕表面无直射光。

4.4.4 影像硬拷贝

4.4.4.1 CT 照片中每幅影像尺寸不应过小,合理排版使感兴趣解剖结构和病变尽量较大显示。

4.4.4.2 照片四角信息不遮挡重要解剖结构和病变。

4.4.5 影像传输

4.4.5.1 将影像检查设备生成的标准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格式的图像传输至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

4.4.5.2 影像检查设备生成的 DICOM 文件,包括薄层影像、定位影像、剂量页影像文件等,按照当地影像云平台或县域医共体(医联体)的要求进行传输。

4.5 放射防护要求

4.5.1 影像检查设备:应符合 WS 519 的要求,并按规定经过相关成像性能和放射防护检测合格。

4.5.2 影像检查场所:应符合 GBZ 130 的要求,并配备必要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

4.5.3 影像检查操作人员:放射工作人员应按要求完成放射防护安全知识和法规培训、个人职业健康检查和个人剂量监测。

4.5.4 照射范围:CT 扫描范围与成像部位及疾病诊断需求相匹配,遵循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原则(ALARA),满足显示要求但不包含过多不必要组织。

4.5.5 屏蔽防护:按照 GBZ 130 的要求,对受检者进行必要的屏蔽防护,同时做好陪检者的防护。儿童、孕妇等不能作为陪检人员。

4.5.6 特殊群体: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进行 X 射线检查前需告知辐射风险。

4.5.7 参数优化:根据受检者身体状况和成像需求,结合所用设备的特点,选择管电压、管电流、准直宽度、螺距、扫描期相、重建算法、后处理方法等参数的适宜组合。特殊群体特别是儿童需要选择适宜扫描方案。

4.5.8 重复曝光:做好检查前告知、呼吸训练、成像方案和参数设置等准备,尽量减少重复曝光或扫描。

4.5.9 数据回顾和分析:定期对辐射剂量数据进行回顾分析,了解变化趋势,确定异常剂量并查找原因和实施纠正措施。

4.5.10 诊断参考水平:参考 GBZ 130WS/T 637 WS/T 851 中的诊断参考水平,推荐结合本单位的设备和操作人员特点确定本单位的典型值。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