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CT 检查前准备 5.1 设备准备 5.1.1 保证 CT 机房和设备间温度和湿度符合要求。设备表面无血渍、对比剂等污染物,设备构件移动范围内无障碍物,与受检者之间的对讲系统正常,门机联锁和工作指示灯工作正常。 5.1.2 按设备要求完成日常校正程序并预热 X 射线管。 5.1.3 核查设备主机和图像处理工作站有足够存储空间。如果有 PACS 系统,应确保数据传输通畅。 5.2 受检者准备 5.2.1 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饰品或可能影响 X 射线穿透力的物品,嘱受检者在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 5.2.2 对不合作受检者(如婴幼儿、躁动不安或意识障碍者),在 CT 扫描前嘱家属安抚或协助制动,必要时使用束缚带等措施。 5.2.3 胸、腹部检查前进行屏气训练,对于屏气不良的且训练无效果的,可使用束缚带制动或者选择快速扫描模式。 5.2.4 腹盆部 CT 检查前宜禁食至少
4h。 5.2.5 除外急性胰腺炎、急腹症等情况,若无临床特殊要求,CT 检查不需要禁水。腹部 CT 一般在扫描前 15 min~30
min 内饮水 500 ml~800 ml,扫描前即刻再饮 200 ml~300 ml。 5.2.6 包含盆腔部位的 CT 检查,检查前受检者需要憋尿。 5.2.7 腹盆 CT 检查前一周内不能做胃肠钡餐造影,做完核医学科(例如核素显像,PET/CT 等)放射性检查后同一天内不做 CT 检查。 6 CT 检查流程 6.1 常规临床检查应按照本标准 6.2~6.13 的要求,特殊情况下根据具体要求进行相应调整。 6.2 接诊。核对受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检查部位和项目等。询问行腹部或盆腔 CT扫描的受检者一周内是否做过消化道造影,核实育龄期女性是否怀孕。 6.3 受检者准备。 6.4 体位设计。根据需要做好呼吸训练和检查中注意事项告知。 6.5 对受检者和机房内陪同人员进行必要的屏蔽防护。 6.6 扫描方案选择。根据申请单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扫描方案。 6.7 扫描。密切关注受检者身体状态,通过对讲系统指导受检者配合检查。 6.8 解除屏气等指令,告知受检者恢复正常放松状态,但不要起身下床。 6.9 预览图像,确认图像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查看有无危急值病变,发现问题及时按预案处置。 6.10 近台操作降床和出床,对行动不便者进行协助。 6.11 告知受检者查询检查结果的时间和方式。待受检者离开,整理检查床表面。 6.12 图像处理。根据临床和病变显示需求进行相应的图像处理。 6.13 传输图像和剂量报告,选择合适图像进行排版和打印照片。 7 CT 常见检查技术 7.1 头颅 CT 平扫 7.1.1 成像技术要求 7.1.1.1 扫描体位:仰卧位,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头颅左右对称。 7.1.1.2 定位像及扫描范围:侧位定位像,长度 250 mm。从听眦线(即外眦与同侧外耳孔的连线)基线从枕骨大孔向上扫描至颅顶。 7.1.1.3 扫描参数:固定管电流量和管电压 250 mAs/120 kV;ATVM 参考管电压 100 kV,ATCM
的质量水平 NI=2.5~3.5@5 mm 或者平均管电流量 200 mAs,可使用眼晶体器官剂量调制技术。SFOV 25 cm,准直宽度≤40 mm。 7.1.1.4 扫描方案:常规采用逐层扫描模式,急诊 CT 或者躁动受检者可采用大范围宽体探测器轴扫或者螺旋扫描模式。 7.1.1.5 图像重建:厚层层厚/间隔≤6
mm/6 mm,薄层层厚/间隔≤1.25 mm/1.25 mm,矩阵 512×512,DFOV 23 cm~24 cm,卷积核分别选择脑组织和骨算法。 7.1.1.6 窗口技术(窗宽/窗位):脑窗
80 HU~100 HU/35 HU~45 HU;骨窗 3500 HU~4000 HU/500 HU~700 HU。 7.1.2 图像处理和照片打印 7.1.2.1 多平面重组(MPR):①冠状位,层厚/间隔≤5 mm/5 mm,垂直于大脑中线,范围从鼻骨至枕骨;②矢状位,层厚/间隔≤5 mm/5 mm,平行于大脑中线,范围包括两侧外耳道。必要时重组冠状位。 7.1.2.2 容积再现(VR):外伤或术前需要时,左右旋转 8~16 个角度,上下旋转 8~16 个角度。 7.1.2.3 照相排版:4×6 分格或 5×6 分格,图像尽量放大充满分格,外伤或术后受检者需要骨窗照片。 7.1.3 影像质量要求 7.1.3.1 扫描范围和重组图像符合临床诊断需求。 7.1.3.2 颅脑组织显示清晰,正常组织的灰白质可分辨。 7.1.3.3 没有运动伪影以及高衰减伪影。 7.1.4 注意事项 7.1.4.1 机架无法倾斜角度时,嘱受检者尽量内收下颌或枕部垫高,尽量使听眦线垂直检查床面。 7.1.4.2 如遇不能配合的受检者需要固定头颅位置,使用头托加软垫塞紧或绑带固定头部。 7.1.4.3 常规采用逐层扫描模式,遇到外伤,制动不好的受检者采用较快机架转速和大螺距扫描,宽体 CT 达到 160mm 可直接用宽体轴扫或者螺旋扫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