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2 职业健康监护常规医学检查方法 B.2.1 劳动者个人基本信息资料的采集 劳动者个人基本信息资料的采集如下: a) 收集个人资料时,应由医务人员进行询问,最好是由医师或护士进行询问; b) 负责询问的医护人员应熟悉询问和收集的资料内容,并且接受专门的培训,询问时要礼貌待人; c) 询问相关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系统性和目的性,不重复提问,不谈与体检无关问题,以免降低受检者对检查人员的信心和期望; d) 职业史包括既往和目前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的作业史。要特别注意不同的接触史和不同的时段应分开记录,特别注意接触时间、工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的准确。现职业史以单位提供的资料为准; e) 询问到一些关于受检者隐私的问题时,如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家族史及既往史、月经与生育史时,要循循善诱,必要时使用一些过渡语言,取得受检者合作; f) 检查者要避免在询问和收集资料时常常容易出现的错误: 1) 询问错误:随便省略或变更问题; 2) 记录错误:受检者说到的问题未被记录下来或不恰当地记录下来; 3) 公然欺骗的错误:没有问的问题或受检者没有回答的问题却记录了应答的结果。 
 B.2.2 一般医学生理指标检测方法 B.2.2.1 血压的测量(以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为例): a) 测量前应让受检者半小时内禁烟、禁咖啡、排空膀胱,安静环境下至少休息5
min,提供的检查环境不要有过多噪声; b) 坐位安静休息至少5 min后,测量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 c) 使用标准规格的袖带,臂围大者(>32 cm)应使用大袖带,臂围小者(<24 cm)应使用小袖带; d) 测量血压时,应间隔30 s~60 s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10 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B.2.2.2 身高的测量: a) 应用测距仪测量身高,用厘米作单位,也可预先在垂直板准确设定测量数距; b) 受检者应脱掉鞋子,身体重心放在两足上,直立于平坦的地面上,头后枕部靠在测量杆或测量板,眼平视; c) 双臂自然垂放,掌心朝内对着大腿,脚后跟、臀部、肩部和背部靠着垂直的身高测量板,脚后跟和膝部并拢而且尽量使背部垂直测量板; d) 要求受检者尽可能站直,以便量得尽可能准确的身高; e) 测量尺应压紧头发,不要只压到头部的最高点,记录身高应准确到0.1 cm; f) 如果身高测量受到姿态的影响(如驼背),请在身高记录后注明符号:U-上身姿势受影响,L-下身姿势受影响(如弓形腿或关节炎),F-面部向前倾,W-受检者只能坐倚,不能站立。 B.2.2.3 体重的测量: a) 宜用磅称测量体重,尽量避免使用弹簧称; b) 受检者应脱掉鞋、帽、外衣(只限穿单衣单裤),裤袋里的东西如钱包、锁匙、手机等物品应取出来; c) 测量前应尽可能解完大小便; d) 测量时站在磅秤中央,使身体重心分配于两脚; e) 用千克(kg)为单位记录下来,精确至0.1 kg。 B.2.2.4 营养状态与食物的摄入、消化、吸收和代谢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好坏可作为鉴定健康和疾病程度的标准之一。简便评价营养状态的方法是观察皮下脂肪充实的程度,主要观察前臂曲侧或上臂背侧下1/3处脂肪的分布,作为判断脂肪充实程度最方便适宜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个体差异最小。营养状态可分为良好、中等和不良三个等级描述: a) 良好:黏膜红润、皮肤光泽、弹性良好,皮下脂肪丰满而有弹性,肌肉结实,指甲、毛发润泽,肋间隙及锁骨上窝深浅适中,肩胛部和股部肌肉丰满; b) 不良:皮肤黏膜干燥、弹性降低、皮下脂肪菲薄,肌肉松驰无力,指甲粗糙无光泽,毛发稀疏,肋间隙、锁骨上窝凹陷,肩胛骨或锁骨嶙峋突出; c) 中等:介乎于良好与不良之间为中等。 
 B.2.3 症状询问方法 症状询问方法要点如下: a) 问诊时无关人员不应在场,使用恰当的言语进行问诊,礼貌待人,获得受检者的信任; b) 问诊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问。一般性提问(开放式提问)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等,待获得一些信息后,再着重问重点问题;直接提问用于收集特定的有关细节,让受检者回答
“是或不是”或提供选择让受检者作答。应避免诱导性或暗示性提问、责难性和连续提问; c) 提问时要注意系统性和目的性。如果是从事粉尘作业者应着重询问呼吸系统的自觉症状,如有无咳嗽、咳痰、胸痛、气急等;铅作业者应注意询问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还要问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等;苯作业者除询问神经系统症状外,还应注意问有无造血系统的一些自我感觉症状,如皮下出血点、刷牙易出血、女工的月经有无异常等; d) 避免专业医学术语,引证核实受检者提供的信息。如,“我5年前患了肺结核”;医师:“当时做过胸部X射线吗?”或“经过抗结核治疗吗?”。 
 B.2.4 内科常规检查方法 B.2.4.1 呼吸系统的检查 呼吸系统的检查方法主要是视、触、叩和听诊。视诊主要观察胸壁有无静脉曲张、胸廓外形异常(如桶状胸等)、两侧胸壁呼吸运动是否对称和呼吸节律;触诊主要是检查有无语音震颤;叩诊是为了辨别胸部组织叩击的反响,分清音、鼓音、浊音或实音,同时还可检查肺底界;听诊主要检查是正常呼吸音,还是异常呼吸音(包括呼吸音减弱或增强,呼吸音变化或是否有啰音等)。 B.2.4.2 心血管系统的检查 心脏视、触、叩、听检查是内科最常见的检查,视诊要特别注意心尖搏动的位置以及有无心前区隆起;触诊要注意心尖搏动及心前搏动区有无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叩诊主要是检查心界大小;听诊包括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各瓣膜听诊区杂音和心包摩擦音。 B.2.4.3 消化系统的检查 B.2.4.3.1 消化系统检查的重点是腹部的检查。视诊:腹部检查时要注意腹部有无膨隆、凹陷、呼吸运动及腹壁有无静脉曲张及其曲张程度;触诊:浅部触诊使腹壁压陷约1 cm,用于发现腹壁的紧张度、表浅压痛、肿块、搏动及腹壁肿物;深部触诊使腹壁压陷至少2
cm,以了解腹腔内脏器情况、压痛、反跳痛和腹内肿物。 B.2.4.3.2 肝脏触诊:较常见的方法是单手触诊法,检查者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上腹部(或脐右侧)估计肝下缘的下方,随受检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呼气时手指向上返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至接触到肝缘或肋缘为止。肝脏触诊的检查目的在于了解肝脏下缘的位置及其质地、表面、边缘和搏动,还要注意有无肝脏压痛。 B.2.4.3.3 脾触诊:正常情况下脾脏不能触及。检查脾时可用右手单手触诊或双手触诊法进行。受检者一般仰卧,两腿稍屈曲,检查者左手绕过患者腹前方,后掌置于其左胸下部第9肋~第11肋处,试将其脾从后向前托起,并限制胸部运动,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左肋大致成垂直方向,配合呼吸,如同触诊肝脏一样,触脾缘,直至触到脾缘或左肋缘为止。在脾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也可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此时用双手触诊则较易触到脾脏。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轻度肿大为脾缘不超过肋下2 cm;中度肿大为超过肋下2 cm至脐水平线以上;高度肿大指脾缘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高度肿大也称巨脾。 
 |